当流动女工们拿起画笔 | 静远 @TEDxGuangzhou

发布日期: 2022-08-19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TEDxGuangzhou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
关键词:流动女工, 项目, 创作, 经历, 画画, 艺术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广东省

相关议题:

  • 汗流浃背项目是一个专门针对基层女性的免费写作和绘画辅导项目。
  • 项目中的女性参与者通过创作感知生活,重塑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体验平等、思辨与尊严。
  • 项目中的创作者包括清姐、小希、慧敏和梦雨等,她们都是来自基层的劳动者。
  • 通过项目,这些女性参与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表达欲和热爱生活的心态,创作出有气魄的作品。
  • 项目的目的是帮助基层女性通过创作,提升自我认知和价值感,进而推动劳工权益的保障和提升。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什么是创作?随手拍算吗?写日记算吗?临摹一幅画算吗?对于这个问题,艺术家静远给出了她的阐释:个体思辨性是衡量创作的关键。真实地看见生活后,拷问自我,有了这样的过程所得来的结果才是创作。

在这个演讲中,静远给我们讲述了她在”汗流浃背“项目(一个专门针对基层女性的免费写作和绘画辅导项目)中的经历与体会。她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真实的创作经历,都可以通过创作感知,甚至重塑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当你有了真实的创作经历后,你能感知到平等、思辨与尊严。

这个演讲在 2022 TEDxGuangzhouSalon 中作出,并由 TEDxGuangzhou 团队挑选整理之后发布。以下是演讲视频和内容。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随便看看 -->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TEDxGuangzhou已关注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分享视频,时长22:06

我想从下面这张图开始今天的演讲,它是一本月历,上面的阿婆郭甲麻,今年 81 岁,是一位不识字的、种地的老人,这幅肖像是我画的,后面的植物是她画的,这是月历的封面。

我跟她是在去年进行韶关乡村振兴基金会的艺术驻留项目的时候认识的。她当时在家自发地画画已经有四到五年,村子里面人都知道她画画,也很支持她,但还是她与她的绘画作品仍是属于没有别人知晓的情况。这是她平时画的植物,是原作。我认识她以后就提出,阿婆你有没有兴趣画动物?因为动物是一直在动的,她可能不是很熟悉。对于不是专业画画的人来说,掌握这个会有点困难。后来,我就鼓励她,比如说,教她理解动物的脚等等。后来,她就开始画动物。

我在离开这个驻留地的时候,把她的作品作为素材,重新构图,邀请了设计师高元,我们一起做了一本月历,就是我刚开始说的那本月历。下面是月历里面的具体画面。

郭奶奶的故事是汗流浃背项目里面的一个例子,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汗流浃背项目。它是在 2019 年开始的,专门针对基层女性的免费写作和绘画辅导项目。我今天可能讲的主要不是我作为个体的、单独的创作者的感受,而是在这个项目里面,我跟这一些基层女性的互动和她们各自的创作故事。

第一位创作者叫清姐,她今年 55 岁。我是在广东的一个村子认识她的。她出生于四川,小学毕业以后就开始务农了。我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发现村子里面有很多小孩,小孩们很大部分是留守的。有一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且那个学校是没有美术班的,所以我知道了以后,每天给他们开了一个绘画班。这个项目受到绿芽基金会和龙眼驻留项目的支持。在这个班上也有很多大人,主要是陪小孩,但是清姐是与众不同的,她留了下来学习绘画,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

很快地,清姐开始了新的探索。她身边有一张照片,也是她唯一的家庭合影。她根据这一张照片创作了你们所看到的这两幅图,这些画还挺大的。很快地,清姐完全就施展了起来。她只要在家里面找到不用的床单就开始画。作品也是有一定特点的,她本人非常的有表达欲,很外向,且不服输。这是我们在驻留时候她的作品,基本上已经很有气魄。

下一位我想给大家分享的创作者叫小希,她是我们项目目前最年轻的参与者。她手里拿的这本书叫做《住在疫情里的亲情》,是我去年在 51 人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的一本艺术书。它是图文并貌的,它主要是聚焦于流动女工的一些视角和经历。当时小希的姐姐是这本书的作者,然后我通过她姐姐认识了她。我还非常记得,我第一次见她时她的样子。首先,她不是特别敢接触人的目光,也不是很想跟人说话。她在家里面,就是一直在背景里面忙,或者是做家务,或者是给她姐姐带小孩。你能感觉到,她并不希望你注意到她的存在。那后来我跟她姐姐熟了以后,知道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包括在她高二的时候,就因为家里经济比较紧张被迫辍学了。

很偶然地,她姐姐告诉我,她也喜欢画画。我就让她发给我看一看,下面两幅画是她姐姐发给我的图片。一开始看到这两幅画的时候,作为一个画家,我是非常感动的。我从这两幅画里面,看到了她对世界的热爱。我就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对世界存着温柔之心的人,把自己的大门向世界关上了?我感觉世界应该是对她非常不公平的。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邀请她给她姐姐的文章配图,因为她也很熟悉她姐姐的成长故事。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她做得非常好。最后,我又邀请她给其它的文章配图,这些图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

下面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位创作者,她叫慧敏,今年 50 岁。慧敏在高中落榜以后,就开始去上海打工。她 2001 年到了深圳,在一家服装厂开始从事跟单工作。然而 2020 年疫情后,她的工厂倒闭了,她失业了。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处于失业的状态。当时介绍我认识她的那位公益朋友告诉我,她很喜欢写作。后来,我就邀请她参加我当时正在广州千禾基金会中做的一个针对普通人的写作班。我们写作班为期五个月,通过这五个月,我也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也有很大的改变。

课程结束以后,我也是尝试性地问她,你喜不喜欢画画?或者有没有画过画?因为根据我的直觉和经验,在服装厂工作的很多女工都心灵手巧,非常有直觉和天赋,而且动手能力非常强。当然,当时慧敏跟很多学员一样,一开始就拒绝,由于她们被拒绝得太多,当一个人去邀请他们的时候,她们第一反应是害怕,害怕让你失望。但是,我也有了一些经验,我还是持续地鼓励她,她就开始画起来了。她是零基础的,大家可以看看她画的是什么样子。这是她很早期的作品,是她对着她当时在服装厂与姐妹的一些合影画的。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指导。但是我的指导方式并不是说在技法上的知道。这些作品基本上是一个零基础的、特别热爱生活的创作者笔记了。

下面一位想带来的创作者故事是梦雨的,梦雨是今年也是 50 多岁。由于家人的一些变故,她在 2007 年开始出来城市打工。近几年主要是在北京做住家家政工,她平时喜欢写作。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在一些工人文化杂志发表文章,还有一些记者和导演也有在跟拍她的故事。

这是她发给我的第一张画,她一直之前跟我学写作,她有一天就突然发了这张画给我。其实这张画也是整个“汗流浃背”项目视觉版块的开始。我看到的这张画以后,并跟她慢慢地沟通以后,才发现了“汗流浃背”项目视觉版块的可能性。她发我这张画的时候很沮丧,她说:我画得特别丑,因为我画线都没有办法画直。大家是能看到她的画里线是断的。但是我说:这不要紧,没有关系,这不是标准。而且你画线画不直,还是因为你并不自信,你没有觉得这是一幅好的画,我觉得你画得非常好。后来我也给她做了一点点示范。

这三张是她为《住在亲情里的疫情》这本书画的插图。她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她的章节里面有描述了她的女儿、她的母亲,还有和一位我的单亲妈妈朋友的对话,基本上是涵盖了不同的女性。大家可以从她的绘画作品中,看出她的成长、改变和可能性。

那刚才跟大家分享了这些图文信息,我想大家可能已经比较看清楚了我的套路:通过分享我自己在审美上的资源,或者是我在审美上专业的一些见解,来跟她们一起重新塑造她们跟世界的关系。那如果大家想问,我们从这样的创作经历里面获得了什么。我会总结五点,但是这确实是我个人的总结。我也希望她们以后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讲她们对这些经历的看法。而且我也借此机会,对她们进行了一个采访。

这是小希说的一段话,她说:以前一直在被否定的环境中长大,信息资源匮乏,那种无力感让我看不到任何希望。我以为我就这样漫无边际颓废地过完此生,但没想到,自己会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爱好,改变了我以前那种三和大神的生活。

第二个带来的不同,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她们摆脱了审美,甚至道德的束缚。我这样说可能有一点抽象,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从一开始的时候,她们会认为只有美的,才是值得画的,而只有画得美的,才是艺术。而且她们向往,当然非常可以理解,美美的生活,就是蓝天、白云、大海等等。

但是我会强调,其实去描述你生活经历过的一些负面的故事、负面的感情、负面的经历,还有对于这种负面事情的挣脱过程,以及它对你的捆绑,也是艺术。所以这就有了下面的那张画。它把一种抽象的、心理上的压迫和束缚,变成非常生动的、物理的表述。

第三个不同,我觉得是她们开始变得更思辨地看问题,这里的思辨,我也想做一些视觉的解释。可能很多人觉得艺术是表达,或者是宣泄,或者是关于情感的,但是正好相反,我认为创作是关于观察、求证和思辨的。

在这一幅画里面,左边是她原始的创作,叫做《家政工的胸怀》。右边是我根据她的图像,加入了我的图像以后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左边比较强调家政中的无私,它有很强的一种道德感。右边可能强调家政工的疲惫和脆弱。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叙事。

那如果再往下看,更加复杂一点,就是我注意到梦雨,还有很多其他跟她比较相似的基层女性,在谈到她们的生活的时候,主要聚焦于她们的辛苦,无论是生活中的辛苦,还是经济条件的辛苦,还是家庭的这种捆绑,但是她们一般不会对这种苦进行溯源,或者是求证。她也会比较倾向于忘记另一面,比如说,雇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还有在这个体系里面,家政公司所扮演的角色。那这些就给了我动力,跟她一起合作这一套作品,叫做《伟大的投降》。我们挑选了一些在家政行业经常出现的口号,把它描画在丝绸上面。这个表达就有了一定的思辨性和批判性。同时经历了这个过程后,梦雨现在也更加喜欢思辨,或者是思考,或者构思。

第四,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也是我会给大家一个比较清晰案例的部分:项目也拓展了她们的社会接触面。比如说在郭奶奶的个案里面,我们挨家挨户地跟村委主任将这本月历送到村民的家里面,让这个视觉产品、文化产品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

同时,在我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我还给郭奶奶一个房间,叫郭甲麻的房间,放了她一些平时的照片、以前的记录。因为我希望她这样子的一种创作,可以影响到村子里其他的妇女。而且这样的文献可以让她们自己意识到本身语言的力量。

这个是清姐的个案。清姐在画画以后,在家庭关系上还是有了一些改变。她一开始画画,家里所有人都觉得“你画的就是鬼画符”,要不“你就是疯了”,然后我可能就是属于一个“做传销的”,让她迷魂脑袋。然后我有一次是有在北京做展览的机会,我就请她到北京,然后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基于她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装置。当然这个项目比较复杂,这里面有很多她个人的叙事,都是和她的人生故事和经历有很大关系的。她没有去过北京,一直梦想去北京。这一次我们是有飞机,有酒店,还有艺术家费,她非常开心。她家人也终于觉得她确实是挺厉害的,而且这不是一个虚假的事情。

学员里面变化最大的是小希。我把她和她的画推荐给我的一个朋友,他正好在开一个叫“摘星学访”的学校,是培养未来的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当时我的朋友为她的画作的真实感所震撼,就决定收录她。她现在已经在那里第二年了,但这不是最令人兴奋的。最令人兴奋的是,我们找到了爱心朋友一起捐赠,帮她解决了这三年的学费。现在非常令人骄傲的是,她在设计建筑,画图纸,她也自己制作了一些桌椅。因为他们这个项目平时是会走读的,所以她也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在接具体的建筑项目。

那最后一个提到了变化,就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变化:改变了一些创作者的经济模式。其中有一个例子,是清姐的妹妹去年突然爆发肝病,当时需要非常多的资金,哪怕去检测这个病也需要钱。当时,她的妹妹因为没有钱就想放弃,清姐就很急,问我说怎么办。后来,我们就决定试图帮她卖画,找了一个专门做素人艺术的画廊,收藏了她一批作品,后来,那笔钱直接解决了她妹妹的医疗情况,现在她妹妹这个病是治好了,所以她现在可以在她家里面很骄傲地说,我通过画画治好了我妹妹的病。

第一,我还是比较希望,可以带来不同于“感动中国”或者是公益里社群认同的叙事。这两种模式的叙事,前者比较聚焦于英雄和悲情主义,而后者有时候会有一些身份政治先行的情况,这些都是叙事的一些可能性。但是我希望在这些可能性之外,探索别的可能性。

第二,也是对我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一个项目的方式去拷问现在所有想接近艺术的人:艺术和生活可以有什么样的关系?也许有人会问我,你觉得什么是创作?你觉得说话算是创作吗?说话算是表达吗?表达算是创作吗?我觉得其实不是。那我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创作是你应该提供一种个体的思辨性,而且这需要你真实地看到生活,而且体现了你去拷问你自己,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过程,它的结果才是创作。

最后,在“汗流浃背”项目里面,我不仅想给基层女性提供有提升审美的机会,我更希望她们的作品,如果现在还没有的话,有一天可以挑战主流的审美。我认为,每个人在人生里面可以拥有自己真实的创作经历,是自己可以争取到的一份礼物。当你有了真实的创作经历的时候,你会感知到一个最平等、最思辨,而且是最有尊严的时刻。谢谢。

静远 1979 年生于广西。在中国国内大学毕业以后,2006 年到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艺术系学习并取得艺术本科学位,2008 到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除了拍摄纪录片、画画、做参与式项目以外,她还是“写母亲”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五年,出版了五本书。最新一本为“写母亲”五:《住在亲情里的疫情》。她于 2018 年在“写母亲”项目的基础上开始了“汗流浃背”项目,主要着力于协助流动女工群体的文字和视觉创作。她曾在多个公益机构开过写作课。

这篇文章是静远接受《人物》采访时的自述,讲述了她在为家政女工们上写作课时的经历与感受。在女工的写作里,静远看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叙事,也看到了一个更艰难但同时也更广阔的图景。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读者们留下评论:“这篇文章的生命力让我再一次流泪。”“我们听到了彼此的声音,悲喜从此刻交融,世界美美与共。”希望这篇文章也可以给你带来力量。

「写母亲」第五季《住在亲情里的疫情》是一本流动女工专辑,由静远组织和编辑。全书共计10万余字,编入了四位女工的七篇文字,以及不同身份的回应人所写的四篇文章。这篇文章引自文章出版社 51 人,文章中摘录了书籍目录、书中片段与读者感言。如果你对流动女工的故事感兴趣,或者静远演讲中所讲述的创作背景中汲取到了力量,欢迎以购买书籍的方式去支持她们。

TEDxGuangzhou 的使命是“分享新知,引发讨论,展现可能性”。我们不仅在 TEDxGuangzhou 系列活动中产出以好想法为核心的演讲内容,还运营数个原创内容栏目——Good Idea、百面广州、Campfire 播客。

TEDxGuangzhou 是一个非营利活动,其团队均为志愿者,所邀请到的讲者也无偿分享他们的好想法。在这之前,我们曾运营 TEDxXiguan 系列活动。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