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废物”和他们的围墙

发布日期: 2023-04-03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找工作, 投简历, 父母, 公司, 学校, 海归, 生活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湖北省

相关议题:失业

  • 中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但归国求职压力也随之激增,很多人面临失业失学的困境。
  • “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豆瓣小组里有5万多名网友,自称“海归废物”,抱团取暖。
  • 回国后很多海归发现找工作不容易,有的甚至做了文员或流水线工人,也有人处在漫长的辞职gap期。
  • 一些小公司会因为海归的背景和履历而拒绝录用,认为他们会维权,而且只是去过渡的。
  • 有些海归认为自己是废物,即使他们赚钱很多、履历很好,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2023年2月,智联招聘发布《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归国求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明显地逐年增长,其中2022年的应届留学生规模,是2018年的2.17倍。

求职压力也由此激增。毕业后失业失学,成为很多留学生的现实困境。在2020年5月成立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豆瓣小组里,有5万多名网友,自称“海归废物”,抱团取暖。

我们采访了4个小组成员,他们分别在高中、本科和硕士阶段出国,有人出身名校,拿过百万年薪,后来却接连遭遇裁员和投资失败;也有人在家里蹲了5个月后,试图成为流水线工人,结果“幸运地”找到一份文员工作;还有人依然处在漫长的辞职gap期。

和国内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更早以前的海归相比,他们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境况:一些人将留学看做是在投资更好的未来,另一些人已经觉得留学是一种消费行为了。

从这个角度,网友“已注销”、Monica、小Z和Zoe都是身处洪流之中的人,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我之前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开头第一句是,“都闪开,我才是真正的废物”。同样是回国,有人能拿到大厂 Offer,即使没拿到,至少在事业上也能取得一定成绩,我完全没有。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厂里做文员,我当时是去应聘流水线工人的,碰上他们有个文员岗,可能人家看我从国外回来,才说要不要来试试文员。文员收入还蛮可观,一个月有5500、6000这样。

我从2017年6月高中毕业就开始出国留学,先在荷兰的一所大学读商科,因为生活、学习都不习惯,身边中国人又特别少,根本无法融入,加上考核特别严格,第一年就没熬过,回国了。后来我爸妈通过熟人了解到新加坡的教育比较好,2018年就把我转去新加坡,读了类似于专升本的本科学校。新加坡在文化、生活和学业各方面,都跟中国比较接近,我适应得不错,就顺利毕业了。

我去留学是因为高中状态不好,每天都很困,困得睁不开眼睛,课也听不进去,成绩就不理想,但英语很好,我爸就说,要不送你出国。我当然说好,就从高二开始准备雅思。

其实我家经济条件也不是多好,只不过我爸对教育非常重视。他是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全靠自己努力,走出农村,在武汉扎下根。出国后我遇到的中国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我好,可能人家买包包是香奈儿起步,我只会买小CK。我并不是说自卑什么的,我就是描述一下我的家庭背景。

商科是爸妈给我选的,因为我是文科,他们觉得这个专业是万金油,以后好找工作。但2021年回国后,我投简历很不顺利,大企业没投上,小企业觉得不规范,后来就很不自信,不敢投了。这种不自信可能跟我父亲对我的教育有关,我爸控制欲很强,比如我们一起出门去旅行,他会提醒我注意路上的风景,不许我做别的,觉得是开小差。在他的影响下,我比较完美主义,我很好强,也容易逃避。

后来在家里蹲了5个月,我想,不能一直啃老啊,刚好我爸说家附近有个大型厂,我去招聘软件上看了看,感觉管理很规范,就想去做流水线工人过渡一段时间,结果阴差阳错做了文员。

当文员好在安稳,但坏也坏在安稳,感觉生活能一眼望到头,而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靠自己在武汉买车买房。我知道做销售赚钱多,所以没几个月就辞了文员,找了份保险销售的工作。新公司每天9点上班,但8:30就要开早会,于是我每天6:20就得起床,7点半左右到公司,时间看起来很充足,但再晚一点,就要遇上堵车,赶不及了。

那时候不光上班早,我每天回家都是晚上八九点了,累得简直澡都不想洗。但我又强迫自己尽量每天运动,一般是跳会儿绳,再去洗澡,但跳完绳特别兴奋,再洗个澡就更兴奋了,于是搞得很晚。

虽然累,但我那时干劲十足,主管也非常赏识我,说我对客户有同理心,甚至一些老员工都比不上。即便如此,我的业绩还是那个鬼样子,加上每天通勤,感觉付出没有回报,我就跟主管提了离职。销售这个工作我一共坚持了9个月,连我自己都有些意外,因为真的很累。

做销售时,也有同事跟我说,你一个海外留学回来的,就做销售?其实我自己并不排斥销售,甚至觉得很锻炼人,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些价值,但我出不了业绩,巴不得别人不要提我的学历,毕竟我也很要面子。

辞职后,我出门旅游了一趟,最近又开始找工作了。但给我发来邀约的都是销售岗,本来我一心想着要去大企业,后来也向现实低了头,开始往很多小公司投简历,结果还是没音信。

按常理来说,一家小公司收到海归的简历,应该还是愿意要的吧,后来我妈提醒我,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顾虑,因为一般管理和福利制度都不完善,会怕你维权,况且知道你只是去过渡的。就这样,海归反而成了我被拒的理由。

还有一个,我家不在武汉的核心区域,住得比较偏,附近都是小公司,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暂时还不考虑租房,毕竟房租也是一笔钱,害怕得不偿失。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之前不出国,哪怕去读大专或中专学个手艺,情况都会比现在强一点。但我又不后悔留学,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出国,我当然不是说出国有多厉害,但能见识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开阔视野,对一个女生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任何一个人,如果知道我的背景和履历,听到我说自己是废物,肯定会觉得很可笑。我是标准意义上赚钱很多、履历很好的人,但我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是废物。

我从小在上海长大,父母都是大学生,算第一代白领,比如我妈妈,她上世纪90年代就去大陆以外的地方出差了。我从小在物质上比较满足,又是好学生,得到的各种资源都是最好的,我的初中学校家喻户晓,2010年去美国上高中,大学在美国西海岸,也是家喻户晓。可以说,一路读的都是精英学校。

我大学读的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当时是出于非常天真的想法,对周围的精英氛围不满,想了解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和系统,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大学毕业后,我的所有朋友都去了纽约,去了华尔街工作,我就跟随大流,也去了纽约,进入了金融行业。

2017年在美国开始工作时,我的薪水也算年薪百万了。但因为新冠的影响,2020年我被裁员了。其实当时有点抑郁,工作很辛苦,工资又有调整,而我自己从2013年就开始投资比特币,2020年炒币赚了很多,就感觉,辛苦工作干嘛呢,在家炒币不可以吗,有点主动摆烂。

但真被裁了以后,还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做自我建构,毕竟算是从小到大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在美国被裁后,2020年冬天我就回国了,托母校的福,很快在上海又找了份金融相关的工作,公司很出名,薪酬待遇也不错。

结果去年底,行业不景气,各公司都在裁员,去年9、10月份我就感觉,自己可能要被裁了,但也没找工作,毕竟一直就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无所谓。当时还想着,要么就回美国念书好了。

结果去年11月18日,我被银行Margin call了(追缴保证金)84万美元。保证金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总之就是,我在炒币的过程中,有过借款,但去年11月,因为比特币又一轮暴跌,我亏了八九十万美元,是我工作五年的所有积蓄。

然后紧接着,去年12月份,我原本预感的裁员真来了。当时非常绝望,就在想,怎么会这样,我这样的人,怎么会走到这一步,连多年的积累都亏空,我不太能接受这事,做了很多自我构建,还去网上发了帖。

我之前喜欢炒币,是因为喜欢交易本身。交易是为了获利,是零和博弈,两方之中,总有一方会输。我喜欢赢,因为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从小到大,我好像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直处在一种自证的循环中。

不过没钱和失业还不是对我打击最大的,毕竟要找一份工作还是容易,我也不需要谋生。我觉得真正的困难是,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了。我们这批人,从小就被教育说,你是被筛选的,你是特殊的,你能改变世界,但后来你发现,无论你是什么出身背景,能改变的事情都很少,大家都被一种无力感笼罩。回国之前,我还是希望做一些事情,结果后来发现,就是靠政策吃饭,你的努力也许能带来0.0001的改变,但总的来说,撼动不了什么。

我记得在上一家公司,有一天我们完成了一个很大的项目,赚了很多钱,但我去拿冰淇淋给我们组的同事时,发现除了我稍微有点喜悦感,其他人脸上完全看不到一丝开心的表情。下班时,我在楼里走了一圈,发现每个人都很疲倦劳累,一种怨天尤人的感觉。

那一刻我很恐惧,之后就摆烂了。这些人很多都是清华北大毕业,又通过层层面试来到公司的,年纪轻轻就拿着百万年薪。但你会感觉,他们还不满足,还想拿到更多。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比较当中,工作后不再有排名了,那就只能通过钱来比较。

但实际上,我也没有勇气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我之前想做农村田野调查,想写农村妇女故事,结果都没有做,因为我好像确实没法把这些事情纳入到我的人生轨道。我在一个很破的小城市待了这么久,想法居然是“OK,我要回美国念书”。

某种程度上,如今留学已经是一种消费行为了,购买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说,你回国后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东西,甚至你一直在国内可能适应得更好。这个观点可以供那些把留学当投资的人参考。

离职之后我不想再去找工作,就每天在家里看历史书寻求慰藉,看了很多明史和《红楼梦》,又觉得大家都很幸运,活着就是历经历史的循环。

我是个很普通的小孩,来自南方一个普通家庭,按部就班上家附近的公立中小学,成绩也是中游。就这样一直生活到现在。

我本科是英语专业,读的是八大外国语学校之一。我学的是英语专业,老师大多都有出国留学或交流的经历,身边也有一些人出国,可能三成吧,所以我本科毕业时,就想出国去看一下,也算是提升学历的一个方式,毕竟当时不知道要干什么,考研也不太占优势。

正好我家的经济情况还算小康以上,我父母就支持我出去了。我去的是英国,学的专业跟本科有些相关,但不完全一样,学制则是英国最常见最典型的一年制硕士,三个学期。我是2019年出去的,后来赶上疫情,囤菜囤物资,加上交通,住宿隔离,花了有30多万,比预计的多,我还是很心疼的。

毕业后,我先是参加了本地一个线下的留学归国人才招聘会,稀里糊涂找了家英语教育机构。这家机构招的大部分是研究生,一半留过学,可能这种背景对家长和客户比较有说服力吧。我当时没有教学经验和相关证书,每天的工作就比较机械,加上住得比较远,我做了大概3个月,头脑一热就辞职了。

后来又继续投简历,主要还是教育行业,因为比较对口,也投了一些外贸相关的岗位,如制造业的英语项目管理,跨境电商或者工厂的海外运营等职位,连面试都没接到过。我知道有些人为了找工作,会去刷题,会去寻找实习机会,但我不是一个特别会打算的人,又爱躺平,所以就没做太多功课,基本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工作“我大概可以”或者“我应该合适”的话,就通过招聘软件或者发邮件直接投。这种情况下,肯定还是专业对口录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后来西南地区某县城的一所民办高校给我发了offer,英语老师岗。这个offer来得很快,加上有个朋友在当地,感觉不会太孤单,所以我就去了。我知道以前这所学校招老师时,本科毕业就可以,现在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多了,学校要求也水涨船高,最低标准就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会招聘一些博士人才,不乏新马泰私立学院毕业的博士生。

正式工作后,我也是比较佛的态度。在工作上我会刻意回避一些比较困难的或自己确实不想做的事情,比如之前部门安排我和其他年轻老师参加讲课竞赛,别人可能花了一个星期准备,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也想拿到什么名次,我会很欣赏同事认真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但自己确实只想把凑人头的任务完成,不想获得奖励,也不想因此获得领导的赞赏。总之,所有卷的事情,我都不想主动靠近。

后来因为薪水、学校管理和一些其他事情,我在综合考虑了之后,还是从这所学校辞职了。辞职后的三四个月里,我都是靠之前攒的工资生活的,有时候也会突然想起,某张卡里还有一两千块钱,就拿出来生活。后来告诉父母辞职的事情后,他们每个月会定期给我一点生活费。

我是2022年初离职的,但2022年底才开始投简历,一开始有两个岗位本来已经谈到了面试,但不知道当时是不是HR阳了,或者有了更好的人选,后来又没有下文了,紧接着我自己也阳了,就没太关注面试这件事。加上后面又过年,所以到今年3月,一些笔试和面试才有反馈,但流程也很慢,现在有反馈的都是教育英语,其他行业面试机会都很少。

去年辞职后,一开始我是报复性补觉,一天能够睡九、十个小时,然后醒来玩会儿手机,半天就过了,下午再娱乐一下,一天又过了。到了年底我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我明明可以用这一年来提升自我,结果却什么都没做,很后悔。

虽然gap一年或者说不工作,对我们这一代已经比较常见了,但这一年,我很多时候还是在互联网冲浪,自我否定和焦虑中度过的。

但我这个人,后悔也只一时,之后又是没心没肺地玩,再投投简历,减轻一下负罪感和愧疚感。有时候会想,时间过了就过了,无所谓,毕竟一个人活到80岁的话,还有那么多年要消耗,一想到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就很烦。

如果不是想到这些,我还挺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状态的,厨艺突飞猛进,跟一两个之前没联系的朋友,又重新联系了起来。有时候一起去探店打卡,去逛公园,或者约着去看本地小型的展览,这些事情都让我挺开心。

现在我跟父母住在一个城市,但隔着地铁七八站的距离,他们偶尔会过来玩一下,但不是特别频繁。没跟父母住一起,是因为长时间在一起,精神压力太大了,而且我们作息习惯差别也挺大的。

我跟我爸交流得比较少,辞职后也吵过很多次。他觉得我应该去考个事业单位,也经常催我学习和参加相应的考试。但我个人并没有意愿,一是考虑到专业,能报考的岗位少,特别卷,二是觉得自己不适合那样的工作环境。从我爸的角度,他也许觉得,投资失败了。

我妈妈前半年觉得还好,可能觉得“她之后会想通”,不过到了后半年。见我还没有工作,也没在备考,她也着急,觉得我四肢健全,窝在家里干什么。

至于亲戚,我接触不多,微信和家族群都没加,所以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很多。但这种压力可能都给到了我父母,变成了他们的同辈压力。比如今年过年,我就没回去,但我能想象,亲戚们是怎么询问我父母的,或者如何拿他们的孩子跟我比较,但从我的角度,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很享受这种普通,起码没病没灾。

我也很赞成我妈说的,不要做“吸血鬼”。今年或许会为了工作或者自我提升做点什么,学点什么。现在的状态肯定只是暂时的。

我之前认识的一些学长学姐,也就比我大一两届,出国完成硕士学位后,哪怕学校是QS前200,都能进不错的公司。但现在不可能了,我目前已经毕业半年左右,还在找工作。我甚至投了本科毕业时候投过的一家公司,那时收到了面试通知,现在没有。

我是华南地区的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我从小到大应该都算是好学生,但高中开始,学习就不太行了,高考也不太满意,不过我父母当时都不建议我复读,怕考得更差。

我是2020年读完本科的,2021年去英国读的硕士,也是常见的一年制。之所以gap了一年,是因为我第一年找了中介申请学校,搞得一塌糊涂,一些本科背景更差的学生,申到的学校都比我好。我不甘心,第二年就自己DIY,结果申请到了QS前100的理想学校。

这两年出国读书的人确实挺多的,好像成了大家的退路,而且欧洲的硕士学制短,可以节省起码一半的时间。甚至英国现在已经把接收海外留学生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

不过学制虽短,课业却很重,所以直到2022年9月交了毕业论文后,我才开始求职。我是打算留在英国的,也申请了毕业生签证,毕业后可以在英国再留两年,但当时疫情严重,机票难定,家人也不太支持我留在国外,还要重新找社会公寓,所以去年10月,我就先回国了。

回国后,我一开始依然在找国外的工作。我学的会计,一开始通过那边学校的毕业生项目,相当于校招,投了英国的4家公司,其中3家进了终面,终面时间分别是去年10月、12月和今年2月。

在头两次终面失败时,最后一家的终面已经确定了,但当时还在走流程当中,然后又临近过年,我害怕亲戚问起,就想赶紧找个国内的工作,先应付过去。

在国内找工作,投简历时我投了事务所,也投了快销公司,前后拿到过三个offer,有外资银行,也有证券公司之类的,最多的月薪开到了11000左右,希望我在年后尽快入职。但当时我还在等国外的结果,也确实不喜欢这份工作,左思右想,还是拒掉了。

我学的会计,理论上应该挺好找工作,毕竟哪个公司都需要财务对吧,只是工资非常不高而已。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高考报志愿时我填了6个志愿,会计专业是最后一个,当时只是不知道报什么了,又听说这是热门专业,才填的它,没想到被录上了,后来就这么读了。

在英国读研究生时,我导师有问过我,要不要跟着他读博。我一开始还蛮开心,但后来想了一下,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根本读不下去。我以前其实一直在自己骗自己,觉得学着学着,就会慢慢喜欢上。到硕士毕业,等于说,花了5年,我终于承认,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但问题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后来我回顾简历才发现,大学阶段我参加的专业活动很少,却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去做活动策划,做志愿者。我就想,可能我的热情在这一方面。所以我现在的理想工作是策划,活动策划和内容策划都行,在国内投的简历,也是专业相关的岗位和快消公司两方面。

但专业不相关的岗位收到的反馈寥寥无几,更糟糕的消息是,今年2月17日,最后一个国外的公司终面也完成了,结果是被拒掉了。那时候开始我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在国内找工作。

所以现在我的状态就是,早上起床锻炼,投简历,吃饭,睡觉,投简历。我现在心理落差最大的事年龄。因为在国内找工作,hr会说,你二十五六了,怎么还没开始工作。但我的同学们在国外求职时,根本没人会在意这个问题。

另一个落差就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出国前我觉得,未来的工作肯定会比较好吧,结果读完这一年半,发现你虽然是海归,已经读到硕士,一样很难找到工作。我之前跟父母说过,既然出国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现在算不算白费力气了。父母对我倒没什么要求,一直跟我说,毕竟是第一份工作,慢慢找,不着急。但我自己非常焦虑,焦虑到晚上睡不着。

我以前一直觉得,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不重要,因为都是自己做决定。但现在,发现有些事情努力也解决不了的时候,同学朋友的鼓励就给了我很多安慰。

相比去年9月,我现在心态已经躺平很多了,毕竟吃不下睡不着,对找工作也没什么帮助,还影响面试。

我现在有时会想,坚持虽然值得赞赏,但学会放弃也蛮需要勇气的。毕竟哪有那么多人,一毕业就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且待遇还不错。如果真的没有办法了,我后面会试着接受不喜欢的工作,让工作和生活分开,或者先找一份工作,慢慢再往想做的方向去靠也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