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峰丨竟然还有人坚持做社工?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行业研习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社工服务, 医务社工, 社工服务站, 从事社工, 一线社工, 社工, 机构, 服务, 项目, 专业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
地点: 广东省
相关议题:无
- 社工行业存在工资低、编制不稳定等问题,但仍有人坚持从事社工工作。
- 社工行业需要专业性,但在实践中仍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帮助留守儿童等。
- 社工行业存在晋升空间,但晋升到主管或总干事级别才能获得过得去的工资。
- 社工行业的从业者在不同城市和机构的工资和生活状况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追求。
- 社工行业在G市经历了一段低潮,但通过社工SHUANGBAI工程等措施得以保留并发展。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我感觉可能是我接触到的比较少,感觉社工专业性不怎么够,在目前的阶段不太行。但在做了一些事情上,我觉得还是挺有价值的。比如说在某个乡村,帮忙组织一些合作社,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等等。还有,确实他那个工资太低了,没有稳定的编制待遇。看晋升的话,在社工机构里面去上升到主任,当一个主管,只有做到总干事,我觉得那工资才过得去。我的本科同学毕业后也就一两个从事社工。就目前看那些社工的教科书和论文里面的一些社工理论,我都是非常认可的。如果是我要从事社工行业的话,只可能考虑一些团队各方面氛围比较好的社工机构。”
听到这里我有点恍惚,这跟我本科毕业那会儿的一些想法是相像的。在此之前,我听到过不算正面的讯息,历经过一点颇具挑战的实习场景。当时我没敢想过真正去投身于这份工,因为我始终觉得在专业服务上少一点天分,没法有一席之地,也没有信心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做下去。
悄悄算下,一晃眼,从本科读社会工作专业起,这是我与社会工作结缘的第八年,距离本科毕业已经四年了,原来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时间仍然继续在走,有关于社工这个身份和这个行业的,我非局内人亦不算局外人。
Vanessa常常会不吝啬地在特定的日子或是出于偶然的随性在朋友圈分享她与家人的故事,都是感恩的色彩。家庭不只是她的港湾,仿佛生命中很多事情与家有深深的连接。给过她美好童年回忆的家庭顶梁柱,在她还可以懵懵懂懂的年纪忽然间因为疾病去到一切会安好的所在,留下家中另外半边天接下使命含辛茹苦养育她。奶奶从前便教育她要“懂事”。耳濡目染之下,她开始想着如果她有能力,或许就能分担家里的压力。当不经意发现原来一直呵护她的半边天原来也到了被照顾的年纪了,更坚定长大后的自己要开始承担更多“家”的责任。
她曾以为无法摆脱无助情绪就此沉溺,但好在有这么多亲戚好友和社会支持纷纷施以援手,让她在有爱的环境下顺利成长成人。正是感激过往这般“你帮下我,我帮下你”守望相助的恩情,Vanessa读了社工专业,成了一名社工。具备能力的她去帮助有困难的他们,算是圆满自己当初微时无助的小小心结,特别是发现作为一线社工时可以直观体会到服务对象的积极转变。
本科毕业后的第四年,在G市工作的Tookie在毫无预警的情况公布了自己的婚讯,以幸福的姿态宣布成了家。事业上,与同为本地居民的爱人成家后,她依旧没有离开工作四年的社工服务机构和驻点医院,职级依旧是医务社工项目的“主管”,只是平级调岗,不再操心驻点医院的一线社工服务,专心完成机构刚拿下的公益创投项目,组织和管理好病友会服务。她目前身为“主管”,但税前工资略超五千,能够在G市这样一线城市生活得还算潇洒自如。在她准备笑筵歌席风光大嫁、一众好生羡慕的场合前,曾有一次同学小聚,我才恍然得知平时貌似比较节俭的她岂止一套房。我当时便调侃她,“原来工作赚的是‘零花钱’。或许你可以更潇洒地选择不工作。”她当即便回应,“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
也正是那回久违的小聚,才得知Tookie的好姊妹Shirley在家人的支持下早在读书的时候即在G市购置房产。当下,Shirley也还在毕业时工作的社工服务机构,作为“主管”级别的社工与Tookie的工资差异不大,但有偿还房贷的压力,不过好在父母家人皆在广州。
G市三姊妹之一的Nana,作为“G漂社工”,很不容易。在过去一年,她也没有离开毕业后一直供职的社工服务机构,不过工作上迎来突破,终于晋升到“主管”级别,承担社工服务站项目领域服务主任角色,同时还兼任党支部书记。Nana也出现在那次小聚,她聊到,除了她的姐姐,她的弟弟也在广州工作了。三姊弟目前一起租房同住,年轻的家人们在这个绚丽繁华都市抱团奋斗打拼。
依稀两年间,小S喜事连连:虽有波折,但亦算毫无悬念成功拿下“高级社工师”职称;作为初代“G漂社工”不再“漂”了,曾经想过硕士毕业后回老家再从事社工行业的他,下定决心,诉诸行动,已经领取了专属自己的那串门匙,搬离了狭小的出租屋,入住了在G市的第一个“家”。虽然这个“家”不大,在偌大的G市里位置相对偏僻,但幸好交通相当便利,加之因工作之便无需坐班,常常流动办公,他往返“家”的通勤时间不算长。至今,他依然在为十年前本科毕业时便进入的社工服务机构打拼,凭借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领先的综合实力在机构的地位越发无可撼动。其机构一直对这些服务多年的中层干部很是照顾,除了重视,还经常组织外出团建活动,并且不断强化机构特色文化,小S对机构这个“家”的归属感愈来愈高。
自有消息传出G省大力推广的社工SHUANGBAI工程也即将在G市落地之后,去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同学和社工界朋友都在讨论和预测其实现形式以及可能对社工服务机构的冲击。虚虚实实的百家之言难免勾起人心惶惶。据说不少街道社工服务站一线社工还没等到项目终期评估纷纷辞去工作或是要求调整岗位,让本就人员流动大的机构更显举步维艰,以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为主的行业生态初露险情。见证过从“家综”到“社工服务站”及其从起步到蓬勃兴起历程的小S也承认那段时间是个低潮,“该改革就改革吧。”Shirley那时也挺迷惘和犹豫,持着见步行步的态度,兢兢业业地维系原有的工作进度,坚持留下。
这样稍显灰色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很久,便拨云见日。社工SHUANGBAI工程G市版本正式发布,尘埃落定。街道社工服务站设置保留了下来,而SHUANGBAI工程直聘社工系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形成了双轨并行制模式。社会工作协会组建督导中心,设置管理人员以及负责5-8个社工服务站的专职督导人员。
我在G市政府采购平台网站上发现今年重新招标的部分地区街道社工服务站项目在资金投入上没有延续一贯每年240万元的传统,缩水些许,听说是按照一个社区配备一名社工的标准。不管怎样,这套蜚声在外的G市社工服务体系总算保留下来了。
小S一扫愁容疲态,不仅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本为了抵御运营风险而想尽办法成功开拓了多个新服务领域项目,还帮助机构竞标签下新的社工服务站项目。坚持留下来的Shirley顺利完成了原来的项目任务,已经来到机构新近竞标的社工服务站项目开启新的“主管”生涯。由于行业人员流动,加上拿下的新项目产生大量新岗位,不少业内资深精英陆续转到Shirley所在的机构,机构开出的工资待遇条件相对不错。前进中的机构仿似宝玉正在熠熠闪光,于Shirley而言也是新的竞争环境。
上述“危”中有“机”的情形不知道是否也适合形容Tookie及她一众同事们,他们正在工作的社工服务项目即将于明年到期,而项目购买方没有明确表示是否有继续开展项目意愿,更别说下一步服务设想和计划。Tookie不得不默默为之后职业生涯之路谋划后着。
Vivian的就业经历在本科同学中很是特别。她毕业后就在M市一家联络华人华侨恳亲会性质的办事机构工作,工资待遇相比同期从事社工的同学好很多,平时还能利用代购补贴生活支出,但每周仅单休,实际工作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长期缺乏边界感的工作模式令算得上努力能干的她日趋身心俱疲,情绪越来越低落。随着新冠疫情到来,办事机构收入来源骤减,发不出职员工资,趁此契机她决意出走。
因为M市租房费用高,加上原来工作地点临近M市与Z市的交界处,因此她一直在生活消费水平低得多的Z市租房居住。也许习惯和喜欢上了在Z市的生活,她的下一份工作不自觉锁定在Z市范围。出于社工专业科班出身以及毕业前的社工服务实习经历,她选择回到社工行业,从事医务社工领域。虽然料想到社工收入不太喜人,但一般来说,医务社工对比业内其他领域服务收入高些,并且又回想起过往助人体验中的成就感及动人点滴,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助人工作可以帮助她走出由上一份工作带来的情绪困境。
在此番称之为“过渡期”,Vivian入职了一家业内颇资深的社工服务机构。机构将她派驻到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开展社工服务。当地社工服务开展了有些年份。近年来政府更是大方投入资金,特别在基层治理社区服务上,但当地社工行业发展始终不算红火,基础不算深厚,细分至医务社工领域应该几乎算是纯净的白纸。倘若不是当地强制要求三甲医院配置医务社工,凭借这些医院对社工价值的认知程度,当地医务社工服务的萌芽可能遥遥无期。所以,意识不到医务社工能够发挥的作用,自然医院方产生不情不愿的抵触态度,并不是很欢迎和重视医务社工的进驻,并且虽然政府出了部分购买服务资金,但毕竟医院自己也得掏钱和安顿好啊!
她最初便对这份工作不大自信,远离社工圈子多年,对专业知识和技巧相当生疏,而且这家从未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医院是机构才签下来的服务点。只是签定劳动合同那时,机构允诺过会有主管带带她,她才应承下来。怎料,骨感的现实冲击把写满美好预期的便利贴撕个粉碎。项目实际执行时非但无有效的机构和督导支持(远在它市的机构该领域负责人让她自己看书学习),余留她撑起拓荒牛的角色,还得独自带一位小妹妹。这位内向的小妹妹只有过非常短暂社区居委会工作经历,毫无专业经验可言。
尝试后的碰壁已成拿手好菜,支援难觅的解题困局放任幻想开花结果。她在这个过程越来越深感自己不太适合社工这个角色。所幸,这位小妹妹不久离职后,机构又派驻了一位年纪更小却更有魄力和热忱以及很有社交魅力的科班出身小妹妹,医院医务社工服务往好的方向转变。于是,在每月到手三千出头的工资而需支付租金一千五这样的一年后,强撑这么久的她感到功成身退,没有后悔地离职了。
刚好,此时M市经济逐渐复苏,Vivian顺利应聘到一份在当地一家企业从事采购的工作,每周双休加上准点下班,工作量比第一份工作少得多,待遇还过得去。不过,她始终预感这样的工作不太稳定,难以坚持下去。她冒出了考研考公的念头,但似乎这么近那么远,感叹“出来工作才发现当初读书时的自己太年轻,太过于追求那时想要的自由”。
她也向我透露到从在J市做社工的好姊妹了解的传闻:当地一直铺开很广的社区矫正社工服务的项目社工近期很久收不到工资,但是工作还得热烈地进行中。由于受疫情影响,财政吃紧,购买项目服务的机关单位没有资金下拨,被动弱小的社工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组织没有多余流动资金,自然无法开出工资。
扎根社区的Nana与社工同事们除了为本职工作疲于奔命外,还要轮值社区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志愿者”岗(负责扫核酸码工作,并无任何补贴)。Dada仍然在S市做“岗位社工”,但已经跟老东家机构和平分手,新东家机构派遣他的新岗位是某区团委的义工联秘书长。这份工作的收入明显比上一份在医院的“慢防社工”高的多,岗位打包价超过16万元,但是工作量非常大,除了完成规定的指标任务,他肩负接近60万元的项目管理工作,还承担防疫工作、应急管理等等零碎任务。像工作能力这么出色的他都得不断加班来应付。日渐疲倦和不满安排的他已经萌生退意,盘算下一站去处。社工工作于他而言始终是无法稳定坚持的,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最理想的所在始终是公务员岗位、事业编制这类金灿灿的“铁饭碗”工作。
不是每位本专业出身的一线社工都甘心扎根前线服务。读书时候见识过Vanessa的专业能力和在潜质,清楚知晓她十分适合这份工作,但是没有想到她在一线岗位勤勤恳恳坚持了四年,虽然她谦虚强调说自己目前没有管理别人的能力。不过,从跟她的对话和朋友圈等一些文字讯息,可以明显感受到她真的很用心对待这份工作及其每一位服务对象,真的很享受这份仿佛是使命的助人工作所带给她的。
不是每位完成社工专业硕士课程的毕业生都愿意从事社工相关工作。这是当前不言自明的令人惋惜的事实。不少本科同学在交流的场合向我调侃,“早知道像你一样去考研读研,就业选择肯定更多。”那倒也是。我那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全日制毕业生中,除了我还只有一位本就在社工行业深耕多年的同学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其他同学投身各类企业人力管理、党建和高校辅导员等多款职业。另外,我有点惊讶地发现在各种机缘巧合中认识的不多的非全日制同学几乎是这样的轨迹:入学前为正儿八经的各领域社工——中途离职后不再从事社工相关工作——毕业后寻觅更理想的其他行业工作。当近期我向顺利毕业的他们道贺时,他们多少有点感慨“拿到这个毕业证,好像对找工作没有什么加分的地方。”
不少同学慢慢了解到我的工作岗位后,纷纷来找我聊,“你硕士毕业后还做社工啊?很好啊!”我多次很惭愧地回应,我只是管理岗,而且多偏向团务工作,社工专业实践并不多。我每次讲完,倍感心虚,但似乎自身并没有改变现状的动机。
在跟Vivian的对话中,我似乎找到了共鸣。社工经常是靠“口头”工作的,通过大量的沟通开展服务,专业手法渗入背景分析、服务目的、行动策略等等元素中得以发挥。一直自我剖析,我的专业能力局限于自身的表达能力成长不起来,越受挫,越小心翼翼,越没信心。于是在非必要开展社工服务的日子里,我越甘心去躲避,间接越是怀疑“社工存在的价值”,甚至感觉这是不是上天送给我的拿手玩笑。
但是无意中跟Vanessa的嘘寒问暖略微扭转我的负面心态,促成这一篇随意写作。正如今年常听常新的一句话“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了希望”,既然有志于此,渴望追求理想,宁愿不选更易的路,在难行的社工路坚持下去,熬过苦相信会有好结局。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