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职校七成学生“逆袭”专升本,有什么问题?

发布日期: 2023-06-05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 学生, 学校, 工程师, 学历, 专升本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广东省

相关议题:职业教育

  • 70%的职业学校学生选择专升本,而非进入生产一线,这反映出职业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 学校评价体系过于倾向学历,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重要的工作。
  • 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学生产生疑问和迷茫。
  • 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学生不愿意进入工厂工作,也不是企业期望的高技能人才。
  • 学校老师缺乏项目工程师经验,教学设备更新换代慢,与企业实际用于生产的设备不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采访许辉博士,是因为有一次他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件小事:某次,他去某职业学校调研,学校领导告诉他,学校里70%的学生都选择了专升本,而非进入生产一线。这让许辉感到忧虑,他是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德技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从2017年起开始,就专注研究职业教育发展。

在许辉看来,“专升本”对个体虽然是逆袭故事,却指示出职业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其背后,既有社会对职业分工的偏见,也有信息不匹配带来的误判。甚至,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因为政策、学校和企业的供需错位,抗风险最弱的劳动者,却承担了最高的风险,在为制造业输送“高技能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那些职业学校的普通学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是许辉的口述。

口述|许辉

文|冉佳宁

编辑|王海燕

学历导向的评价体系

我目前正在德国耶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方向是机器换人,一个跟劳动关系有关的话题。这个话题已经讨论很多年了,ChatGPT出现又掀起了一轮讨论高潮。

很多人听到人被机器取代,就会感到,制造业工厂是不是不需要工人了?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在过去,我们以价格为基础,强调市场竞争,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相对也低,工人的工资就更低了。

如今,企业开始依赖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看起来需要的工人更少了,但“用工荒”却广泛存在,尤其缺乏“高技能”劳动力。这样具有专业能力的技术工人,不仅难以被取代,工资也高过大多数职业。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高技能”工人。

可惜的是,至少从我的研究来看,国家建设职校的理想目标还没有达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职校毕业,涌入劳动力市场,但企业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问题出在哪?我想先从一段调研见闻说起。

《开挖掘机怎么啦》剧照

前段时间,我去某省一所不错的头部职业学校调研,他们智能制造学院的院长告诉我,在他们学校,七成的学生最终去向是专升本,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是真有兴趣或者有意愿在毕业后对口就业。

能够成功专升本,完成学历升级的,无疑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从学校到学生本人到家庭,一定都是为之骄傲的。我们也听过很多这样励志的样本,大专生通过自我努力,完成学历逆袭。比如去年初,我去参加广东一个有关职业教育的会议,请来发言的优秀学生代表,都通过专升本转到了更好的本科学校,甚至读研。他们都是这个体系的榜样。

升入本科的学生,当然不愿意回工厂,因为随着学历提高,他们的职业期待就变了,即便不是打螺丝,而是管理设备,他也不愿意回到生产一线。他们会期待,自己至少应该走进写字楼,成为一个白领,哪怕挣的工资并不会更多。

《黑暗荣耀》剧照

从我的角度,这种努力对学生个人,一定没有任何问题,也值得敬佩。但如果全社会都在鼓励职校学生这样做,那就存在问题了。会导致很多重要的工作,没人愿意做,因为觉得不够体面。

这是指挥棒的问题。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应该存在于一个合理的社会分层中。但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整个社会评价还是以文凭为导向的。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大家会觉得,既然家里还负担得起,就不需要你马上出来赚钱,都愿意让孩子再去升一个本科。

学校也是如此。我相信,那位院长向我描述七成学生毕业专升本时,心情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对学生的选择无可奈何,他们知道企业缺人,也担心学生未来就业难;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下,更多学生升入本科,不但解决了毕业生的去向问题,还可以让学校升为职业本科更有优势,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

《未生》剧照

茫然的学生们

调研期间,我跟很多职校的学生聊过天,一个很深的印象是,有很多学生都很迷茫,并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我过问一个学生,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想法吗?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的表情真的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告诉我,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我再问,那你为什么来学这个专业,他说,可能是爸爸或者妈妈选的吧。

这个学生19岁左右,现在读高职二年级,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我就跟他说,你真的要多想想,不然宝贵的时间就浪费了,等到毕业,你更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像他这样的学生很多,虽然身在职校,但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得不够,他们了解的信息也不多,对产业前景的理解就更少了。我们却期许他们成为制造业技术工人的主力军。

所以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会产生疑问。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在学校学了两年多,真正操作机器人的时间,加起来可能不到三天,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甚至还不如外面的培训机构。也有人说,学校有安排他们去一些工厂实习,但实际上,都是打螺这样的重复性劳动。他觉得很无聊,既没有价值,又没有希望,工资还很低。

《18岁的流水线》剧照

这其实就反映了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错位,即学生不愿意进入工厂工作,就算进入工厂,也不是企业期望的高技能人才。出现这种局面,通过调研,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并不具有项目工程师经验。因为职业学校招聘老师时,有一定的学历要求,还要考核论文,就不是以应用型教师为主的。也有一些学校要求老师有工程师经历,比如要求老师们寒暑假去工厂实践。但老师们忙了一个学期,好不容易休个假,学校还要求他们去工厂里,精力也跟不上,所以这种方法就不现实。

那又有人说,能不能直接招工程师进校当老师呢?但很多工程师,有本科学历就不错了,学历很难达到学校要求。另外,经验丰富、能力强的老工程师,薪水和待遇要求是很高的,学校在财力上可能就负担不了,所以问题就很难解决。

过去 20 年,随着轨道交通产业的爆发,铁路类职校以高就业率获得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黄宇 摄)

第二,学校的教学设备往往是专门为教学和比赛设计的,更新换代比较慢,和企业实际用于生产的设备完全不同。就像那个学生说的,普通学生能够练手的机会并不多,甚至设备坏了,学校都没有多余的经费来维修保养。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资金的使用,却缺乏制度化设计。理想的情况是,职业学校的资金能够与企业合作,培养产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但这又可能滋生腐败,出现套钱、骗补贴的情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宁愿选择保守路线,把钱花在设备上,这样反而更安全。

但这样就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了吗?同样很难,因为有一些设备厂商,会专门生产设备卖给学校。这种设备的报价和实际价格会有一些门道,以便套取回扣。所以这种设备更新迭代慢,更便宜,却与真正的生产线脱节,甚至真换成实际的生产设备,老师们都不一定会操作。

给车身喷漆涂装是一门手艺活,老师正在给学员讲解技术要领(于楚众 摄)

第三,就是前面提到的职业教育文凭导向问题了。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不光学生渴望升学而不是就业,学校也如此。甚至老师们也在“卷文凭”,因为如今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学历门槛已经从本科硕士变成了硕士博士起步。

这其实跟我国硕博士大量扩招有关,学历内卷一层一层往下传导,特别是好的职业学院对学历的要求确实越来越高。之前媒体曝光,我们国家有一批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去东南亚读“水博”。很多职业学校想要升级成为本科院校,也对学校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但问题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历高但缺乏实际经验,在实际教学的应用中是远远不够的。

汽车系的学生们毕业后,多数会成为汽车售后人才(于楚众 摄)

“抗风险能力最弱的人”

如果说,那些专升本的学生,是因为社会认同度,主动选择放弃从事技术工种的,那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比如那些选择毕业就去送外卖、摇奶茶的年轻人。

从我的了解来看,很多年轻虽然从事着自认为更“光鲜”的岗位,工资和未来前景,却不见得比技术工人更高、更好。我走访的一些工人,如果有三年以上经验、技术比较好,月工资一定是过万的,有的人还可以自己接项目来做,日薪能达到两千元。只是很多人不了解,达到这样的职业水平,需要积累。

但很多工人已经在工作中意识到了技能积累的重要性。在调研中,曾有一个年龄较大的工人告诉我,他之前在生产车间做焊接,结果发现,左边工位的同事被一台焊接机器人替代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发现,右边工位的同事也被取代了。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于是果断辞职,去一家培训机构学习了机器人工程师相关的技能。

2020年9月29日,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现场(视觉中国供图)

我遇到过许多像他这样的案例,有人是在流水线做了十年普工后,有人是送了几年的外卖后,发现没什么前途,于是决定学习技术,成为自动化工程师。这些人选择的,一般都是培训机构。

相比职校,这些培训机构反而能跟上企业的需求。他们的老师不见得学历有多高,但胜在经验丰富,他们教你的东西,进入企业就能直接用上。他们培训使用的设备,也是生产中实际使用的。甚至,有些培训机构还能提供就业资源,帮助学员就业。

更重要的是,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培训机构的学员都是工作一两年后,自费来学些的,学习动力很强,非常主动,因为知道这关系到未来的饭碗。这样的工人要学有所成,其实要克服很多困难。

比如我认识一个工人,打了十年螺丝,想摆脱这种工作,就报了个培训机构。结果学了一个月,没信心,老担心自己学不会,只好暂停。但后来他发现,做普工确实不行,还是硬着头皮把剩下的课程学完了。他现在在一家汽车公司做工程师,收入是原先的两倍。

《一起同过窗》剧照

这也造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所职业培训机构的员工告诉我,他们的学员里,什么样的人最多?正是那种毕业了一两年的职校学生。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浑浑噩噩度过学习阶段,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真的很难混下去,于是赶紧回头来学技术。

这样一来,学员们就白白浪费了两年,相当于是迷茫的代价。我认识一个送了两年外卖的学生,他说自己真的不想再每天奔波送外卖了。我开玩笑和他说,这是你们接受了社会的毒打才懂的道理。

但培训机构也不全是好处,首先是学费贵,而大部分工人又没有什么积蓄。目前的市场上,三个月的课程学费大约是一两万,并且需要脱产学习。其次,市场上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教学质量全凭创始人的良心,学员一旦遇到坑人的机构,不但学不到技术,还赔钱耗时。

《少年派》剧照

从这个角度,相当于抗风险能力最弱的一批人,在承担着最高的风险,为智能制造行业输送自动化工程师。既然这样,为什么更有实力的企业,却不愿意付出成本来进行岗前培训呢?他们考虑的是投入风险。比如一家工厂花了三个月给工人做了岗前培训,随后工人就跑了,或者被别人挖走了怎么办?我前几天在泰州一个企业,有个负责人就告诉我,他们去年招了6个工程师,到今年只剩下两个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主动培养人的确很不划算。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机构,条件好,也有企业资源,他们正在尝试为有能力有意愿的工人提供培训,定向输送到相关企业,只要面试合格,承诺工作至少两年,企业会给工人发工资,还会代为支付培训费。

这也是我目前发现的一种更合理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大家熟知的“管培生”,但因为制造业流动性大,大家也习惯了互相“挖人”,所以这一模式,还没能在企业中广泛建立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参考这种模式,提出了一种“学徒制”的社会实验,希望能发挥职业学校的特长,结合培训机构的灵活性,把这种企业为培训买单的模式扩大。

2019年10月26日,江苏省财经服务业2020届高职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江苏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我们在谈到社会分工时,总会提到德国的双轨制。在德国这套系统中,大家进入这个轨道,拿的都是这个行业的证书,也知道将来要进入这个行业,大家都拥有职业人的心态。他们的法律规范也很清楚,其中企业应该负什么责任,如何保障工人的待遇,整个社会都认知清晰,家长也不会因为孩子从事技术工作,就感觉低人一等。

但在国内,如果你进入大专,大家还是会认为你学习不好,是一个loser。我希望用自己的研究,在国内真正建构起技术工人的职业身份。我希望未来,只要你提到自己是一个自动化工程师,大家立马就会了解你的专业前景,明白你的工资水平。

其实,在人工智能带来危机感的今天,所有人都需要意识到,接下来,无论白领还是蓝领,都会受到技术的挑战,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凿的解决方案,但起码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排版:瓶子/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