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解封:断裂的防疫政策和失序中的人们
来源网站:theinitium.com
作者:
主题分类:
内容类型:
关键词:医院, 医护, 抗原, 核酸, 北京
涉及行业:服务业, 医疗卫生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无
相关议题:新冠肺炎
- 中国大陆防疫政策从动态清零调整为躺平,导致大规模感染爆发,常见退烧药已售罄,医院内感染已是公开的秘密,医护人手严重短缺。
- 官方公布的确诊数字在一步步下降,但难以估量的传染规模仍在扩大,许多人突然都阳性。
- 放开政策的激进程度让人目不暇给,没有任何过渡,中国大陆正在混乱与无序中第一次集体直面病毒。
- 办公大楼不再订制出入白名单,常态化核酸也消失了,社区门口的大爷不再要求扫码,社区工作人员近乎隐身,不少居民被告知阳了不用告诉他们。
- 社区工作难以维持运转,工作人员已有八成人阳性,大医院排队都排不上,120也排不上,忙不过来。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编者按】中国防疫政策一夜之间急转弯,从坚持近三年的「动态清零」调整为事实上的「躺平」。大规模感染也在「新十条」发布的同时爆发。布洛芬、连花清瘟等常见退烧药在放开政策公布前两天便已售罄,民众不得不在无药状态下生熬过39℃以上的高烧和疼痛;医院内感染也已是公开的秘密,不少医院门前写明「本院医护人手严重短缺」;宣传系统不停告诫民众「非必要不去医院就诊」,以期减少医疗挤兑的发生。然挤兑已初现,为填补医护人手的空缺,离退休医护人员被紧急征召,医学院规培生被要求与住院医师一道高强度运转。清零三年,中国大陆正在混乱与无序中第一次集体直面病毒,「这一切只是开始」。
北京12月初的深夜温度已到零下。尽管开了暖气,彭杰在屋内还是浑身发冷。为了通风,他把窗子开了条缝。以往过冬,在充斥著暖气的屋内,短袖卫衣便足够,下身则是舒适的短裤。当下,仅靠这身衣物已不够御寒,他特意穿上厚实的鞋袜,套上加绒牛仔裤,钻进毛衣和羽绒服。夜晚入睡前,棉被上压盖一层厚衣物。
几天前,彭杰看见白色的抗原测试盒出现了两条线。体温自然也突破高温线。发烧后,彭杰睡不踏实,浅眠易醒。或许是因为喝了很多水,深夜总得起身去厕所。从棉被中钻出来,他打著寒颤,出房门前特意戴上口罩。
「发烧能有多恐怖呢?」以前彭杰不以为意,觉得感染的后果不足挂齿。他快30岁,除了偶尔会胃疼,身体没什么大毛病。这一次,身体在感染后给予了诚实的答案,「头疼,要炸开的程度。让你起不来,你得费很大劲儿。就像仰卧起坐做多了起不来似的。」彭杰的声音发哑,语速比往常慢了点。一些略为夸张的感受也占据他的头脑。「今天还流鼻血了。大家都说是因为干燥。我第一反应是,我不是要死了吧?」
中国大陆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在2022年年末突然180度大转弯。官方花费三年时间,打造出一套繁杂的防疫系统,创造出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无疫」时空。原本捆绑住每一个人的防疫锁链,一夜之间松绑、断裂。随之而来的,是难以估量的传染规模。一刹那,人们发现,不少朋友、同事、邻里、家人突然都「阳」了。「大家都是这个心态,坐等阳吧。」彭杰说。
与此同时,官方公布的确诊数字却在一步步下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官方感染数据分为「确诊者」和「无症状感染者」。Omicron病毒在今年成为主流毒株后,无症状感染人数占大多数。12月14日,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核酸「愿检尽检」,因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检测核酸,无法准确掌握实际数量,宣布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
「放开政策的激进程度,让人目不暇给。从严防死守,到现在一点儿都不管,步子跨得特别大,没有任何过渡。」一位北市民气愤地说。疫下三年,这似乎是中国大陆第一次集体面对病毒。
北京在10月进入新一波疫情,这是首都自20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彭杰住在朝阳区,那是病毒最先侵袭的区域。两个月内,北京官方确诊数字从几十爬升至几千。
过去两年,从限制个体流动、封楼、封小区到封城,「封」是官方控制疫情最惯用的手段。若出现阳性个案,包括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也会在第一时间关停、消杀,迎接漫长和不可预期的停摆。
11月打后,彭杰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好好在餐厅吃过一顿饭了。他平时需要去公司坐班,下班后常点外卖,他也享受不时去社区附近的面馆饱餐一顿的时间。12月6日左右,他发现堂食放开了,进出不需要查验核酸,不过仍需要扫健康码。
不可忽视的改变在一点点发生。例如常态化核酸也消失了。彭杰还记得,11月曾出现极其短暂的解封苗头。11月14日,朝阳区街道上的核酸亭突然关闭了不少,但进出办公场所仍需要检查核酸。于是在那天,许多人在朋友圈分享费劲寻觅到的核酸点。街道上的核酸点关停后,小区内部的核酸点就出现了,彭杰的小区也是。那是一个简易的、临时拼凑的核酸点,只有一张桌子,摆上一些试剂管。天气变得更冷之后,小区核酸点披上一层蓝色的帐篷。12月初,彭杰发现可以堂食时,蓝色帐篷也不见了。
办公大楼也不再订制出入白名单。彭杰说,11月下旬疫情变得更严重时,公司只允许10%的员工到岗,几乎每天都要统计进入办公室的名单。来到12月初,上司突然告知,可以全员返工了。但公司已有不少人感染,他听说公司的CEO也确诊了,但因为要在公司组织会议,还是会在办公室现身。
彭杰还没来得及回办公室,便接到出差任务,得去一趟河北。前不久,跨市、跨省,不管是走陆路火车,还是搭乘飞机,基本需要出示24或48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彭杰11月时飞了一次上海,那时还需要查验。这一次河北之旅,本著惯性驱使,他马上去做了核酸。来到火车站,却没人检查。火车站外的核酸点,工人正进行拆卸工程。抵达河北,等候在火车站的出租车司机说自己从早上九点开始等待,六个小时后才拉到客。司机说,解封后,许多人都居家了,路面上的人稀稀落落,以前一天能跑300元,一下减了三分之二。
社区也出现截然不同的模样。回到社区,又是惯性驱使,彭杰掏出手机准备扫码,穿著深色安保制服的大爷见状摆了摆手,「别扫。」往常社区门口有两位大爷看著门,手里拿著贴有二维码的扇子,进出得扫码标记出行纪录。若从有疫情的地方回京,「弹窗3」会立马找上门,限制出入。彭杰曾饱受弹窗3的折磨,「离开前还管挺严,回来后也不管了,整个世界变了模样。」
回到家没两天,彭杰开始发热,「我以为自己身体挺好的,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彭杰不爱戴口罩,除了在公共交通和进出办公大楼时,他都会摘下口罩。这次去河北,他感受到防疫气氛不同了,全程特地戴上两层口罩,三年来第一次买了消毒洗手液随身携带。感染后,他压根没打算告诉社区,「我怕被装门磁。」
事实上,社区也不想再接烫手山芋。不少人发现,自打放开后,微信群组里的社区工作人员近乎隐身。不少居民被社区工作人员告知:「阳了不用告诉我们。」社区工作也难以维持运转。北京市大兴区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3日透露,工作人员已有八成人「阳性」,「我是唯一一个还能坚持的人,今天就我一个人值班。据我了解,大医院排队都排不上,120也排不上,忙不过来。」
早在12月9日,北京市120急救电话24小时呼叫量已达到常态时的6倍。不过,在北京卫健委发言人口中,急剧增长的120呼叫量是「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导致;同时,「北京在院诊断新冠感染者数量及核酸检测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不同城市的居民,在12月初几乎都感受到了解封气息的萌发。12月5日,浙江省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公共场所(除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不再扫「场所码」。不过,一名在口岸工作的体制内人士表示,他们不受新政策影响,更被上级单位要求「零感染」,继续坚持常态核酸,即使在家休息,仍要三天一检。「如果感染了,会查行踪,看你去过哪些地方,如果去过人多的地方,你就是『涉嫌恶意』,可能会通报你。」后来单位领导觉得,一直「零感染」不现实,要求至少撑到12月底。
12月6日,成都也取消了凭核酸检测进入公共场所、搭乘公共交通的要求。就在放开前一天(5日),陈彬听说公司所在写字楼的其他楼层出现「阳性」。写字楼出现传播链,隔日(6日)他们公司也有七人感染。感染者和密接得居家隔离,同楼层员工则居家办公。三天后,公司累计20人感染,分散在不同楼层。陈彬和他们没有接触。9日,快下班时,大伙儿还在讨论有没有人和已经「阳性」的人接触过,有位同事提醒,自己可能也「中招」了,让大家离远些。
陈彬在11日晚上开始感觉喉咙不舒服,额头有些发烫。成都夜里的气温不到10摄氏度,房间里没有开暖风,他也热得无法入睡,身体不断出汗,每眯一会,又总被热醒。他有预感,自己大概率是感染了。凌晨五点多,他在美团外卖下单体温计和退烧药,白天又用公司发放的抗原检测,在浮现一条红线之后,另一条线也隐隐若现。
两天后,陈彬所在部门的22人,已有7人抗原为阳性。「阳了」也得继续居家办公。陈彬通过公司问卷上报病情,虽然可以请假休息,但得使用年假。那些已感染的同事们,也都选择远程办公。他感觉领导的意思是,疫情常态化后,感染了也要去办公室上班。
「脑子像浆糊」,陈斌如此描述扛著发烧工作时的感觉。好在上级没给他分配太多工作,也没怎么找他。他在家看看邮件,回回信息,但持续不断的咳嗽、流鼻涕和喉咙痛,还是让他周身不舒服。
自打三年前武汉爆发疫情,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廖铭就没放松警惕。一回家就用消毒液洗手,白天开窗通风,外出回家后先换衣物。他很小心,卫生安全意识很高。他说不想感染,害怕的不是病毒,令人心生厌惧的是处理感染者的方式。这也无需详细描述,「网上看过的。拉去隔离,那环境怎么能住,光这点就够了。」廖铭还想到,万一确诊,若不去医院,「罪名」很重,「就算自己吃药好了,万一传染过给别人,追查到你头上,还是难辞其咎。」不过前提是,廖铭能自己买到药。
12月7日,北京市发布十条疫情优化措施,新规放宽购药限制,购药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今年2月开始,北京要求实名买药,全国各地多有不同。此前,北京市民在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的「四类药品」后,须在72小时内做核酸,否则北京健康宝会被「弹窗」。此次调整防控政策前,全国多地对民众购买「四类药品」也执行相似的管理政策,如杭州在购药时需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若购药后24小时内不去检测核酸,健康码将变黄。
廖铭一早想过备药,但实体药店要求登记姓名,在网络购买需要交出手机号码、地址——这也约等于实名登记。为了隐私,他放弃备药。嗅到解封气息后,他从12月头就琢磨著得备药了。「现在买药不用实名了,这就是(毫无缓冲)政策愚蠢的地方啊。」廖铭发现,有急迫需要的时候,反而买不到药了。
在感染激增的北京,药店断货是不少居民面对的共同困境。一位已经确诊数日的女生表示,她买不到任何退烧药,最后只吃了连花清瘟。廖铭尝试在网上买药,发现只能预订,「晚到总比没有好。」他下单退烧药、抗原和连花清瘟,「我当然不信连花清瘟啊。买的时候调研做得不够,跟风买的。」
政策方向急转,许多人猝不及防,恐慌在普通民众中传播,囤药现象加剧。抢购之下,抗原试剂、退烧药物等物资应声涨价。除了药物,黄桃罐头也成为热销品。
社交平台冒出不少囤药帖,大家晒出自己的储备。一位IP地址为江苏的网友照片里,共有七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两盒蒲地蓝消炎胶囊、三盒清开灵颗粒、三盒蒙脱石散、两盒连花清瘟胶囊、两盒蓝岑口服液、两份维生素C泡腾片、一盒急支糖浆、一盒四季抗病毒合剂、两盒布洛芬缓释胶囊和四盒复方感冒灵颗粒。这些是该网友通过两家药店购买和四次外卖攒的,且「连花清瘟已经断货」。其贴文写道,「还缺啥」,有人回复:「就差羊(阳)了。」
有人囤货,有人缺药。断货之下,北京居民发起自救,互相送药。彭杰在12日加入了一个微信群。群友一开始帮忙代购抗原,在社区里挨家挨户送上门。该群随后扩大功能,群友们互相分享药物。
药店断货在不少城市变成普遍现象。纵横中国的外卖行业和高速的物流网络成为「救星」。小红书上,有人「提醒」买不到药的人,可以在外卖平台上切换定位,从仍有库存的其他小城市或县城购物,例如新疆乌鲁木齐、云南省玉溪市、广西省龙州县等。一位在湖北武汉的网友提供攻略,称自己在广西柳州买到六瓶退烧药:在外卖平台下单后,让快递员到店取再邮寄。
抢药热潮席卷至与大陆一河之隔的香港。12月12日,端传媒记者走访港岛和尖沙咀多家药房。不同药店的店员均表示,购买退烧药的顾客「基本都说普通话」,说要寄给大陆的亲戚朋友。
尖沙咀九家药房中,只有两家小型药房剩下几盒必理痛,部分仍在售卖连花清瘟。大部分店家称,必理痛在上周已被抢光,补货时间不详,或需两周。有药房店员表示,上周两天之内就卖光了货存:「都是几十盒几十盒地买。他们会直接来问,『这个我要五六十盒,你有没有?』」
必理痛的价格被抬高。一家仍在售的药房,50粒装(特效药丸)228港币,比正常价格贵了近80元。店主沈先生表示,连花清瘟在第五波疫情大量涌入香港,不少店铺还有积货,如今大部分也是回流大陆。一位正在该店购买必理痛和连花清瘟的大陆顾客打算把药带回大陆,「贵有什么办法,大陆没有啊!」
据一家药房店主称,因为邮寄等待时间久,且极有可能被海关扣下,很多人打算通过抽取深圳过关配额带到大陆,或者通过跨境货运司机进行交易。「一些人甚至在回到大陆开始隔离前,就有办法先把药转出去,他们真是神通广大。」
囤药、寄药热潮疑在海外同步进行。一位IP地址为澳洲的小红书网友发帖称,在药店看到了限购Panadol(必理痛)的中文标识,照片上写着「每人最多100粒⋯⋯谢谢合作!」英国退烧药Lemsip也成为热购药物。有留学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顺利寄回国十余盒Lemsip的经历,许多人留言询问快递公司。
「以我现时所知,好多基层医疗用的常用药品,如退烧药、感冒药等,在某些城市和乡镇,已经被抢购一空。」有广东民营医院管理层经验、目前在香港公立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林贤告诉端传媒记者,未来数月,内地的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将面临严峻考验。
这是12月9日午后,车辆驶向北京朝阳医院。司机说,前一天他才载了两位乘客去医院,「那个队伍都快排到三里屯了。北京到处都是阳性,又买不到药,就这么几家医院有发热门诊,不就都到那儿去了吗?」滴滴的司机原本被要求每天做核酸,最近,变成72小时内自测抗原。
距离医院还有一个路口时,司机示意窗外,「今天还行,昨天都排到这儿了。」发热门诊的入口与医院主楼区隔开,大门内的院子排了两行长队,人们在寒天里等候进入。
在朝阳医院外排队的男士W说,他从8日晚开始发烧,浑身肌肉发酸,在家测了三次抗原均是阴性,他不放心,来医院看看。W也不害怕病毒,「钟南山说了,不就是个感冒嘛。」他尝试去药店买药无果,只得寄望发热门诊的库存。闲谈中,W咳嗽不断,几乎每十分钟得拉下一次口罩,身体实在不舒服,在地上留下了一滩呕吐物。一位76岁的女士也在8日发烧,一大早跑去社区医院吃了闭门羹,只得来医院。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也出现在药房外。朝阳医院不远处的平价大药房,店员说退烧药和抗原早卖完了。
天色渐暗,气温骤降。发热门诊外的队伍顺著街道延伸出去。人们跺脚取暖,或蹲坐在地上,看起来很不舒服。一位父亲搀扶著发高烧的孩子,希望插队就诊,被含糊地拒绝。
男士A排队四个小时,终于进入发热门诊。A说,医护人员会检查健康宝和行程码,登记信息,检查血压、血氧并测体温。在这过程中,A观察到没有分流措施。而后医生会做抗原,若结果为阴性,再追加做血常规。做完一轮检查后,医生认为A虽然抗原呈阴性,但血常规结果显示「大概率是感染了」。开好退烧药,医生叮嘱A居家隔离后便结束问诊。
想到朝阳医院拿药的还有廖铭。他在11日早上站了两个半小时,终于进入门诊。据他观察,门诊外限流,大概十分钟放一人进入。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医院。廖铭在12月5日感到发热,体温从中午开始攀升,夜晚突破38.6摄氏度,「测出发烧,就想自己不会这么倒霉吧,刚放开就感染了。」廖铭有三年没发烧过,他本想挨到退烧,但身体实在不舒服,决定出门去医院。5日晚上,他在医院做抗原,结果阴性。11日的抗原,没过三分钟,两条线浮现,结果是阳性。「我很吃惊,好像还有点小激动,这几天发烧好不了的原因终于知道了。」廖铭说,「得过之后,一段时间就没事了。有种解脱的感觉。」
在医院等候时,廖铭听到医生之间的闲谈,「来的都是这个」(注:指感染了)。廖铭还看到一位病人来到朝阳医院咨询能否住院,「他好像比较严重,原本那个定点医院水平不够。」无奈朝阳医院不是定点医院,他只得离开。
廖铭认为,政府没做好放开的准备,配套措施跟不上,「起码药品就没准备充足,人们买不到药。」他认为,人们涌到医院,不是因为对病毒感到恐慌,主要是为了买药。廖铭还认为,有更多措施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明确的引导牌,「哪怕搭个大棚子帮大家挡风保暖也好。」
放开前,中国政府将全部资源用于封控、隔离与大规模核酸检测。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国家卫健委在三天内急忙发布多项文件,调整就诊与医疗资源配置,包括:居民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无论有无核酸或抗原结果,可以自行前往医院就诊;医院对就诊患者不得推诿、拒诊;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等。
北京也在混乱中将资源转至Covid-19救治。12月7日,在2020年1月26日设立的20家新冠定点救治医院之外,又有多家医院加入定点医院行列,这些医院将暂停急诊、门诊、住院治疗和核酸检测等服务。发热门诊的数量也在翻倍。北京各区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被要求开设发热门诊,24小时运作。截至12月11日已开设303间发热门诊。
滞后的政策无力应对早已潜伏的感染。12月11日夜晚,仍有许多人在朝阳医院外排队。一位工作人员说,五天前医院就开始大排长龙,「什么时间都这么多人,除非早上五六点来。」工作人员还指,以前发热门诊只要出现一位阳性患者就会关停,现在估计十个人里有八九人感染了,「这只是个开始,以后会越来越多。」
12月12日凌晨,北京新闻「京视频」在微博发布一则片段,称朝阳医院外「人满为患」和「人挤人」是谣言,并指「目前发热门诊人数未达到往年流感期峰值」。片段中,发热门诊外增设挡风的帐篷,排队的人们被转移至帐篷通道内。队伍仍是细长。
同日,朝阳区宣布开通线上诊疗咨询和线下极简取药服务。线上问诊是可以从香港第五波疫情中借鉴的经验。香港医护林贤表示,年初第五波爆发,一开始也有很多感染患者涌去医院,后来线上问诊部分舒缓了医院的拥挤情况。近期,大陆其他城市多个医院也陆续开通了针对Covid-19感染者的线上问诊渠道。
这是武汉时期以来,中国各地医院第一次面对大量Covid-19患者。过往,感染者需到定点医院求诊,在指定地点集中隔离。若医院内部出现阳性患者,该科室需要立即停诊、消杀。若在发热门诊发现阳性患者,亦会被立即转运到隔离点。防疫政策转向后,大批患者进入医院,医院难以再做分流。
没有感染的患者离开了医院。根据《第一财经》12月8日报导,北京一间肿瘤专科医院,出现「病房基本清空」的情况,医院内核酸阴性的患者,会被建议出院,以免发生更大规模的集体传染。
没有感染的患者也无法获得诊治。一位北京市民因耳石症疼得厉害,前往家附近的三甲医院就诊。负责接诊的科室中,6名医生中有4人因感染正居家隔离,剩下的医护,没人会操作耳石症的器械。
12月9日,北京一间三甲医院的医生透露,该院约4000名职工中,已有六七百人感染。此前一周,「阳的已经不拉走了,居家隔离。」有的科室近乎全员感染。「然后上面开始放松了,阳了的原则上还是不上班,但前两天,医院决定『自己把握这个度』,因为不能停工。现在是没症状的话,能上班就上班吧。」
医护有著带病上岗的心理准备。「如果人手实在忙不过来,可能要推医务人员带病上班了,只要不是重症。或者阳性医生看阳性病人。这都是权宜之计。严格来说,这样是不行的,医务人员感染的话可能传播给脆弱人群、病人。但如果老百姓都看不上病了,可能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北京一位外科医生在10日接受端传媒访问时,已被感染,正在家中休养。他所在的医院,早前陆续出现医护感染,「现在已经没法做流调了,社会面和环境大量病毒。」
「身边有很多医护已经阳性,但没有政策来保护医护人员。」北京一间三甲医院的外科护士戴晴入行逾五年,她在9日接受访问时表示,领导明说了,未来一两个月阳性医护会越来越多,「要是班排不开,得一起上班。」戴晴感到疲惫,近来她的科室人手严重不足,近四分之一的医护同事感染了,「网上都在欢呼自由,我觉得放开不太是好事。」
戴晴感觉,社会面上的阳性患者是突然增多的,尤其是放开后,医护员工感染突然变多。12月初,她所在的科室收治了一位阳性患者,病区开始闭环管理,密接的医护居家,「后来政策说不判定密接了,阳性也没事了,我们就不封控病区了。」有原本一直住院的患者,也在近期突然感染。「普通人感染了,在家休息就还好。如果医护人员大量感染,就没法休息了。」受访后数日,戴晴也感染了病毒,高烧不降。
在放开之前,医护被要求每日做核酸,这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一环。各地政策调整的速度不同,院内取消做核酸的时间也不一致。根据澎湃新闻报导,一位湖北医院的医护人员在8日受访时指不再查核酸了。戴晴在9日受访时表示,她的医院已不要求医护每日做核酸,改为每日做抗原。杭州一间三甲医院的护士长称,他们在10日左右通知,医护人员无需再做核酸检测。一位北京的检测科医生在12日受访时也指,其所在医院并未要求每日做核酸或抗原。除了医护,住院病人也不再被要求每日检查核酸。
医护人员是否需要核酸检测有不同答案。上海一间三甲医院的传染科医生在12日表示,他们在上班当天要测核酸,在家里休息时测抗原,再上报。他认为,医护人员本就人手不足,医护感染将是今后最大的问题。他猜测医院行政管理层正在讨论这件事。「个人认为,如果真的有大面积感染,医护人员就根据有没有症状来确定休息还是上班,而不是根据核酸了。」
广州一间三甲医院为放开做的准备便是要求员工每天做核酸,该院一名医生9日透露,「阳了不能上班。」他所在医院近2000人,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感染数字,但他估计,医护和病人已有一两百人感染。9日当天,他所在的科室内有位病人「阳了」,被告知科室内自己解决。此前,院内的阳性病人会被统一送去隔离病房,但那里仅有20多张床位,已收不下了。「估计现在很多『阳』,不知道如何处理了⋯⋯才放开几天,很多东西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香港医护林贤表示,目前香港医管局核下的所有前线医护人员,每天到病房上班前,统一要求做抗原,核酸检测则是一周两次。据林贤了解,私家医院也采用同样标准。若医护感染,需要居家隔离、不可返工。在今年初第五波疫情期间,香港医护在院内感染人数并不多,许多人在社区感染。「中国每个省份和城市情况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医疗条件,调整开放步伐和速度。要自己拿捏,很难用一把尺(衡量)。」林贤指。
在杭州一所三甲医院培训的程霖感觉有一种趋势,未来若有医护感染,阳性医生可能也不会请假。对于在职员工来说,他们请假需要先扣年假,扣完再变成病假,「所以他们应该不会想请假,阳了就阳了,还是会来上班的。」
医学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读研三年期间,需要到医院各科室轮转培训33个月。这是在取得医师证前的规范化培训,他们也被称为「规培生」。长期以来,规培生被提前当作「住院医师」的角色参与轮班,以填补中国医护资源的不足。
由于身分介于学生和医师之间,规培生卡在放开政策的混乱中。此前,许多大学从封校政策转为「赶」大学生返乡。其他专业的同学陆续回家,规培生则被要求驻守医院和学校,他们的放假时间与正式医院职工相同,寒假仅有七天春节假期。
作为医疗团队中一员,规培生面临的压力自然骤增。「新十条」发布后一周,李婕所在医院对于医护感染的处理方法仅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批假」。他们医院以七人一组的「医疗组」为小型工作单位,管理固定数量病床。李婕科室内部自行制定的方案是:若医疗组有一两人病倒,剩下的撑过去;三人以上感染,将合并医疗组;情况再差一些,就得考虑将病人转走或停止接收新病人。「不管是正式员工还是规培生病倒,都意味著落在自己身上的担子会重一些。」
面对近期突如其来的解封,无待遇保障但被以「住院医师」要求的医学院专硕(规培生)发起抗议,要求与非学生类规培生「同工同酬」、「允许自愿返乡」、提供防疫物资及感染后的支持。王凯也是浙江一所医院的专硕规培生,他所在医学院的学生规培生虽没有组织集会,但也向学校提出购买保险等诉求。学校虽允诺了感染后帮助救治,却希望「大家分批阳」,以避免「照顾不过来」的情况。在学生看来,校方的回复要么是「冷冰冰」,要么是以「正在商量」的说法推诿。
悲伤的消息不会等你做足准备才降临。12月13日晚,网传消息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名规培生在「阳性」三天发热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脑干出血、心跳骤停去世。14日下午,华西医院发布通报,称该生初步诊断为心源性疾病引发的呼吸心跳骤停,「目前病情危重,医院正在组织专家团队尽最大努力挽救学生生命」。15日凌晨一时许,华西医院再发通报,称经过全力抢救无效,学生于14日22时8分去世,其父母不同意尸检。通报未提及新冠感染相关事宜。
感染数字统计目前已经失效。无人知晓中国正以什么速度增加感染人数,未来会有多少人死去。健康数据分析商Airfinity作出预测,若大陆结束清零政策,或会出现多达210万人死亡的风险。经金融时报审核、由专注亚洲宏观经济集团 Wigram Capital Advisors 作出的预测显示,中国将面对前所未有的Covid-19感染冬季浪潮,即将到来的春运——这个巨大的人口迁移活动,或会成为超级传播者事件,给中国的重症医疗系统带来负担。截至12月14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累计死亡病例为5235例。
大规模的流动正在酝酿。根据财经网报导,中国最大的旅游搜索平台去哪儿网数据显示,自12月7日以来,春运期间的机票预定量大幅上涨,比一周前增长近8.5倍。该平台还预计,2023年春运机票预定量将达疫情三年峰值,接近疫情前八成。
各种防疫政策仍在松动。13日夜晚,彭杰紧盯著手机,看到微信、支付宝页面上的行程码在午夜零点消失。「会不会还有上线的一天?」这个想法在彭杰脑子里一闪而过。许多人在朋友圈刷屏,在行程码下线之际打卡。有人说,「三年了,终于走出了结束漫长疫情的第一步」「希望你不会有上线的一天」。
行程码的功能镶嵌在健康码中,早已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二者常常被要求一起出示。民众需要填写手机号、验证码,行程码界面上记录着近14日(今年7月8日被调整为7天)内经过的城市。一夜之间,中国普通民众有如被「大赦」,不再被跟踪信息、记录路径、限制出行。
人们已经失去太多。得知行程码将会消失的消息,廖铭却没那么兴奋,「还有健康码啊。」对廖铭而言,三年防疫生活,无法出远门,动不动就被封控,扫码如影随形,自由和隐私都被剥夺了。
政府不再凭借核酸检测限制出行,普通人被国家要求「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过去无视法律、随意闯入居民正常生活的基层社区不再「负责」,一旦被发现阳性便拉去方舱隔离成为历史。然而,过去三年的恐惧和创伤让许多人不会再主动上报病例。「不做核酸就不会阳」,实际感染数量在中国成了一个未知数。
一些强制措施猝不及防地退场了,一些温情留了下来。人们还是会去吹哨人李文亮的微博留言。他们说,「李医生 疫情好像快结束了」「我们被国家保护了三年」「规培会变革吗」。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