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深圳三和,用工之变如何发生
来源网站:www.163.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用工, 人才市场, 日结工, 线上面试, 务工人员, 求职者, 专员, 人力, 深圳
涉及行业:制造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广东省
相关议题:招聘
- 三和人力集团通过数字化转型,将招聘工作转移到线上,利用公众号、短视频和小程序等工具提供招工信息和面试服务。
- 三和的小程序“直聘宝”集合了招聘APP和企业OA的功能,使求职者可以在线上注册简历、投递职位、线上面试等。
- 三和的招聘专员通过企业微信与求职者联系,设置常见回复提高工作效率,并给求职者打标签以便推送适合的工作。
- 三和的短视频主播通过幽默的昵称介绍企业特点,调动求职者的兴趣,同时举办红包抽奖活动。
- 三和人力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招工信息的透明度和精准匹配的速度,使其从“拉人头”转变为“服务者”和“平台”。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三和”,源自于2018年NHK拍摄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纪录片里熙熙攘攘的进厂大军、墙上密密麻麻的日结招聘海报、“干三天、玩三天”的年轻人,构成了人们对“三和”模糊的最初印象。
处在数字工具层出不穷、信息日益繁复的数字社会,当下的务工人员,还需要像从前一样“赶场”面试吗?像“三和”这样需要大量派遣劳工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又是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转型的?新一代90、00后务工人员,怎么看待日结工工作?
带着疑问和好奇,边码故事作者大栗探访了三和人力集团及来三和找工作的日结工。成立于1992年的深圳市三和人力集团,是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业务涵盖网络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与派遣等方面。31年,三和已累计成功推荐就业输送近8000万次,是京东、富士康、山姆等企业的供应商。这家企业,一路见证了深圳企业的发展与腾飞,也见证了深圳产业结构和就业模式的变化。也许在这里,我们能找到一些“用工之变”的答案。
作者│大栗
到访三和的第一天,我并没有看到黑压压的务工人群——在多年前的新闻里,务工人员需要在人才市场里寻找心仪的岗位、进行面试,市场里人潮涌动。招聘的工厂或者中介则会用大喇叭在现场呐喊,为自己提供的岗位吆喝。这便是过去的“人才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链接的场地。
在三和人力集团的一楼大堂,我看到数十位务工人员安静坐在干净整洁的休息区等待。大堂左侧还有一个吧台,务工人员可以在吧台上倒上一杯热茶。
难道,他们不需要面试吗?带着疑问,我体验了下务工人员的求职路径。
图│三和为求职人员准备热茶的吧台。纸杯上印着小程序二维码
三和的公众号发布了深圳某家电子厂的招聘讯息。我加了公众号里面的招聘专员的企业微信,没过3分钟就通过了。简单寒暄后,招聘专员介绍了下长白班和两班倒的工资差异,并发来了“直聘宝”的小程序。
我简单瞄了一眼小程序上的功能。务工人员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注册简历、投递职位、线上面试、了解求职进程,就连绑定银行卡、预支工资、离职的功能,也都能直接操作。可投递的岗位类别五花八门,有电子厂普工、叉车工、家政保洁、快递员等等。
这个小程序有点像“招聘APP”和“企业OA”的集合。一方面,三和作为派遣服务提供方,在小程序上发布招聘信息,让务工人员和客户公司进行相互匹配、线上面试。另一方面,务工人员直接在小程序上完成入职三和后的流程。
图│“直聘宝”小程序界面
出于好奇,我了解了下“预支工资”的功能。据说,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账。在高消费的深圳,预支工资能让手头紧张的务工人员快速得到资金周转。在过去,工人若是要预支工资,还需要工厂主管核对工时、管理人员签字等等,耗时耗力。
上午11点,三和人力集团来了不少准备去电子厂上班的务工人员。他们神情淡定,大多已在线上完成面试,只是带身份证来确认身份,了解进厂前的注意事项。
我看到一位身穿白色T恤的小哥在手机屏幕前举起双手,展示自己灵动的手指。“这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岗吗?”“没错,普通都是这样简单面试就行了,家里就能操作,我们招聘专员只是需要指导一些不知道怎么线上面试的。”
图│招聘专员正在指导求职者如何线上面试
整体看来,三和的招聘工作基本都转移到线上。从这个角度看来,“人才市场”这个概念里的空间已被弱化。从前的线下“人才市场”已转移到线上,当年拿着喇叭呐喊、汗流浃背地在人才市场穿行的招聘专员,现在只需要用手机就能完成招聘流程。
在三和人力集团,我看到几个在人群中穿梭的招聘专员。她们忙前忙后,一会要给务工人员倒水,一会给他们讲解如何使用小程序绑定银行卡。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听一位招聘专员介绍,她的企业微信里加了8000多位求职者微信。为了提高效率,招聘专员们在企微的后台里设置了常见回复,以便于在求职者提问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快速响应。她们用企微给求职者都打了标签,比如,对愿意上夜班的求职者做标记,未来有夜班工作时就可作出推送。
平日里,招聘专员还要做一下务工人员的“心理按摩师”,安抚他们刚进厂的不安和焦虑。某某厂的饭菜难吃、某某电子厂的流水线线长脾气很臭、和工厂室友关系处不好...这都是常见吐槽。
三和的短视频主播同样忙碌。周一到周五,她需要每天直播两场,上午下午各一场,在视频号和其他短视频平台同时播出。在她的直播里,我第一次听到工厂的“昵称”。原来,工资福利较为稳定的富士康,又叫“发财康”和“养老康”,女生众多的伯恩光学又名“女儿国”。她用幽默的昵称,让求职者快速了解企业的特质。在直播间里,她还时不时发起红包抽奖,用以调动直播间的活跃气氛。
图│短视频直播间
深圳的人力资源派遣行业发生着变化。公众号、短视频、小程序的广泛应用,让招工信息更为透明,提升了精准匹配的速度。十年前,谈到派遣企业,大家更多想到的是“拉人头”。如今,类似三和这样的大型派遣企业,慢慢变成了“服务者”和“平台”。
和三和人力集团的管理层深入访谈后,人力派遣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全貌悄然浮现。
据介绍,2010年以前,当时,三和帮工厂招聘工人,会在线下场地设摊位,务工人员需要到“人才市场”、“职介所”赶场。当时“场场都爆满”,正是珠三角制造业爆发式增长的侧面印证。
随着需要招聘的派遣人员越来越多,管理成本随之增加。三和在2010年尝试转型PC端。他们建了个招聘网站,在上面放置企业信息,并让务工人员用邮箱投递简历。可惜,大多务工人员对电脑操作并不熟悉,还需要客服讲解,才能顺利完成投递简历的工作。
图│2015年,三和的招聘专员指导务工人员用电脑注册简历
2014年以后,珠三角制造业行业增速变缓,深圳周边工厂大量招聘日结工、临时工,用工需求变得愈来愈灵活。微信普及后,三和人力集团便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微信进行招聘。
“打工人不会用电脑,但是微信都会用。”
2014年以后,三和渐渐把招聘“搬到”了移动端,用公众号发布求职资讯,用微信和求职者进行链接,近两年还拓展了直播招工的形式。提及直播招工的转化率,三和表示,视频号的转化率稍高于其他短视频平台。“可能是因为微信的用户粘性更高一些,”三和人力集团的新媒体主管如是说。据统计,三和自2020年起,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企业微信、小程序等服务务工人员近百万次,为近12万名求职者找到工作。
三和制定了完备的线上招工策略:“我们用公众号做信息发布,视频号做辅助,多个渠道引来的求职者都引入到企业微信的池子里,形成粉丝沉淀、裂变。招聘专员做1对1服务,全程跟进求职者,全程用小程序完成招工、用工。我们还会根据后台求职者的数据作出分析,来调整招聘策略。”
图│三和展示的求职者数据
据悉,三和早期处理派遣人员的工资时,要和用人单位共同核对工时,走各种各样的流程。三和的技术团队把三和的系统和用人单位系统进行数据连通。如今,在“直聘宝”小程序上,务工人员的工时、工资等讯息被统计得清清楚楚。三和还做了数字化的宿舍管理系统,宿管专员可以在手机上为务工人员安排宿舍,空置的床位都在手机上显示。
图│三和食堂的标语
图│三和的食堂,为务工人员提供荤素搭配的三餐
疫情以来,珠三角制造业招工规模快速收缩。不仅是三和人力集团,其他派遣企业也面临挑战。“整体来讲,制造业招聘收缩了,但物流行业、家政行业的需求在增加。”
此外,随着深圳生活成本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人在老家周边的省会城市务工,来龙华“打螺丝”的人变少了。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者从单位人向平台人的转变是人力资源市场不可逆转的趋势,灵活用工正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就业模式。对于三和这样的人力资源企业而言,利用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成了必然选择。
采访的第二天,我和几位即将派遣去电子厂做日结工的工友了解他们为何选择做“日结”。
身穿白色短袖的小何,16岁就跟着亲戚一起到深圳打工。谈及类似“三和”这种模式的数字化招聘,32岁的小何表示认可。
“十多年前我就在深圳的工厂打工。当时没有这么方便,如果要找工作,要到工业区去看张贴出来的招聘启示,要么是去人才市场里面排队找工作。那个年代信息不透明,坑人的黑中介也多得多。现在都是在小程序上看招聘,线上面试,微信上什么都能搞定。确定了才进厂,连路费都省了。”
图│“直聘宝”小程序界面
小何告诉我,他一年至少要换5次工作。每年的下半年,他都会到深圳的电子厂拧螺丝,因为下半年是国内外电子产品密集发新产品的时候,用人需求比平常大。
我问小何,为什么没有选择做长期工。
小何叹了口气。“我从前也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工厂的正式工,签约了正式劳动合同,周末就不能加班了。比如,隔壁那个电子厂的正式工,满打满算一周做40个小时,扣完五险一金到手4000多块。但是如果做短期的日结工,不用扣五险一金,干的多钱就多。”
其他几位工友,也对小何的观点表示赞同,“反正在深圳都留不下来,早晚要回老家,交的社保不就浪费了吗?做短期工才能攒下钱来。”
“但我现在还不想回老家。村里面人多嘴碎,每个亲戚都要踩一脚,说你没结婚没事业,混不好。对了,千万别拍到有我的镜头,我怕被老家的人看到我在厂子打工,太丢人了。”
从聊天的内容来看,工友们选择“灵活就业”、“日结工”的工种,恰恰是希望“多劳多得”,更不是因为想要“干一天,玩三天”。他们勤劳而务实,以时间为期,交付自己的劳动。纪录片里“干一天、玩三天”、秉持着“维持最低生活”态度的“大神”,似乎已经不见了。
出生于2000年的小张,则表示流水线的工作非常枯燥。他正在学习成人自考相关的课程,试图提升学历。小何直言:“不能总是在一个厂子,得经常换,不然人会和外界脱节了。”
来自陕西的小刘想要攒下点钱开网店,因为“以前的工友”通过电商行业“发达了”。“做生意总得有点本钱,是吧。”
新一代务工人员处在尴尬的境地。老家是“回不去”的,因为有扯不清的人情关系;在深圳打工,他们如同浮萍,内心感到不安定。尽管数字化招聘减少了求职的通勤成本和时间成本、让供需双方得以高效透明地匹配,但市场上能提供的灵活用工岗位,依然缺乏向上的成长空间。
唯有到手的钱,能让他们的心稍微安定一些。
/ 你如何看待当下年轻人做日结?/
在评论区下方分享你的经历或观察
我们将会选出高质量评论读者
赠送边码故事文创帆布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