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残障就业“三年新增100万人”推行过半,进展如何?

发布日期: 2023-11-02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 就业, 残疾人, 岗位, 同学, 目标, 毕业
涉及行业:服务业
涉及职业:
地点: 北京市

相关议题:残疾劳动者, 招聘

  • 今年以来,一些省份设置的2023年新增残疾人就业目标,较2022年完成数额有所保留。
  • 多地正再现“超额完成”趋势,但残障人士在就业方面仍面临困境。
  • 残障人士参加招聘会时,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较高,合适的求职者并不多。
  • 高学历残障人士同样面临就业困境,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 企业裁员导致按比例雇佣残障人员的名额减少,残障员工被裁的情况逐渐增多。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今年以来,一些省份设置的2023年新增残疾人就业目标,较2022年完成数额有所保留。但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多地正再现“超额完成”趋势

林同因先天发育不良,被评定为肢体残疾四级,身高1.45米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和电脑维修专业对口离家近的工作。图:财新 谭晨(实习)

相关报道

财政部取消两项政府性基金 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

【财新网】就业大环境趋紧。作为弱势群体的全国超8500万残障者,今年就业情况如何?

十月底的一个周末,北京市顺义区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的一个小屋内,举行了该区2023年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相比同时期的北京各高校秋季招聘会,这里更显冷清。小屋内几张方桌环绕摆放,只有一家企业支起了招聘海报。“11家企业有3家没来,有1家来了没多久就离开了。”顺义区残联就业科工作人员王营说。

举办招聘会,找企业是最大的难题。王营和同事们一般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劳动局职介寻找意向企业。区里招聘会规模不大,平时很快结束,但这天一个半小时才散场,王营还算满意。

现场企业多提供文员、保安、保洁等岗位,薪资每月3000至5000元不等。有六十多位残疾人来到现场求职,而合适的求职者并不多。“目前合适的在3个左右。”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招聘人员说。一家保安公司拟招聘7至8人,薪资在4000元左右,对学历要求并不严格。“前来询问的大概有17人,比较满意的大概有4到5人。”该公司招聘人员介绍。

其中一家科技公司是第一次参与残疾人专场招聘,开设办公室经理和保洁员岗位。招聘人员介绍,这次企业希望通过招聘残疾人减轻一些残保金负担,也想为残疾人提供一些简单工作。她看到,来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年龄偏大,几乎没见到带着简历来的求职者。

“没想过今年工作这么难找,很多企业都裁员。”林同的目标薪资是每月4000元。因为胳膊先天畸形影响了四肢发育,33岁的他身高只有一米四五,干不了体力活。电脑维修专业大专毕业后,他做过电脑维修、客服、电话销售,和朋友尝试过承包物流站点创业,但疫情中创业失败,前公司也因经营不善搬到外地。

这次林同希望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但“计算机对口工作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他曾经就读的民办学校已被取消,只有一张专业证书佐证。即使文凭有效,他也能感觉到如今专科文凭早已不够用。有的自学了技能但没有文凭的残友也会和他抱怨:“咱们身体情况本来学习就难,怎么还要求我们学历呢?”

林同与企业沟通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图:财新 谭晨(实习)截至2021年底,中国持证残疾人中,文盲及小学、初中学历者占到87.9%。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仅约74.3万人,亦同样面临就业困境。2022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29549人,2023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达31843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重点关注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

22岁的王斌今年7月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残障人士中属学历较高的人群。他希望能找到一份交通方便、月薪6000至7000元之间的工作。毕业后他在各种招聘软件上累计沟通900次,投递简历120次,始终没找到能接受他的工作。

儿时的一场意外高烧导致他听力三级、言语一级障碍,佩戴助听器也只能让他听到一点外部的声音。他在简历上备注说,可以通过讯飞听见或微信、飞书等其他渠道实时转换文字沟通。

今年9月,经过长达三小时的线上沟通,王斌接到了一份面试邀请,岗位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运营。面试前一天,他提前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残障情况,但对方随后直接取消了面试。此后他把简历上的听障情况重重加粗,但还是陆续遇到了两次类似情况。

企业对听障无法沟通的刻板印象一次次将他拦在面试关外。频繁的打击令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怀疑白读大学了,也怀疑聋人真的对社会而言作用不大吗?还是因为沟通就要被拒之门外?”

王斌曾在2022年8月参加过一次北京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今年春天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但他觉得这些都是走过场。“班里同学没听说谁的工作是招聘会找的,大部分都是靠关系或经人介绍。”

同一专业的2016届学长顾智涵毕业后从事IT工作,目前担任一信息技术公司的测试助理工程师,同时长期帮助介绍残友就业。据他观察,现在企业招聘对残疾人的技能和学历要求更高了,但高学历残疾人同样面临职业困境。“学校就业数据刚毕业的时候都很漂亮,但没有粘性”,平均毕业半年到一年,找到工作的同学基本都因为能力与岗位不匹配、不公平待遇等各种原因离开公司。

顾智涵拿本科班上同学现状举例:班里25名同学,当初就业率100%,但毕业五年后,30%的同学没有工作,50%有低薪工作,只有20%有中薪工作,人均工资约4000元/月。

对于就读专业受限、实习困难的残障人士来说,谈职业兴趣始终是奢侈的想法。顾智涵看到,相比其他同学,残疾同学走入真实职场环境的机会少之又少。截至目前他尚未听说过有学弟学妹在做专业对口的实习。“哪怕微软和IBM,录取听障同学做实习生,也都是非技术型岗位,实习期一到,写个推荐表扬信就解除实习合同了,没见过有转正的情况。”

盲人李静从盲校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按摩工作,她的同学们几乎都只能做按摩师。她其实并不喜欢做按摩,曾经尝试做有声书主播,收入尚可,但后来大量主播被AI替代。盲人出行不便,也找不到其他愿意接受盲人且工资能糊口的工作,最终她只能干回老本行。

顾智涵无奈地表示,无论学校、企业还是社会,在面对残疾人求职时都会有这种心态——“有工作就不错了,还挑什么挑”。

中国关于残障就业建立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要求残疾人就业比例不得低于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对无法达到相应要求的企业罚缴残保金。企业裁员“降本增效”,连带着影响“按比例”雇佣的残疾人名额。

近期,顾智涵的身边陆续传来残疾员工被裁的消息。他的一位听障好友是HR(人力资源),其所在公司原本雇佣了5名残疾人,今年已经陆续开掉了3名。

北京为残障者提供就业服务的“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旗下“职得”项目负责人傅高山表示,去年字节裁员时,就裁了一名“一加一”介绍的做无障碍测试岗位残疾人;与小米合作的高峰期,原本有67个残疾雇员,如今还剩五十几个。“现在给我们的政策叫‘离职不补’。原来离职的话会给名额、让我们再补人,现在就是自然流失。因为他们内部也裁员,这肯定是影响很大的。”

腿部残疾的吴廉平到县里残疾人帮扶企业做手工,每天工钱10元。图:财新 范俏佳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总干事李红也介绍,“融爱融乐”从2013年开始服务至今,共帮助超过100个心智障碍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但目前留下的只有45位,“有的是因为企业经营不下去了。”她举例,其中一家连锁洗车企业,高峰期曾经在不同门店接纳了11个心智障碍者,但疫情期间倒闭了,11个人只好都下岗。“疫情前最好的时候,北京一年能够开发出15—20个新的上岗机会。但是疫情之后,只有十个左右。这还是新开发的,不算从原本岗位下岗的。”

郑小林的工作是在手机上收集广播节目评论,在电脑汇总成表格文件发给企业,她为此学习了很长时间。图:财新 范俏佳

郑小林的工作是在手机上收集广播节目评论,在电脑汇总成表格文件发给企业,她为此学习了很长时间。图:财新 范俏佳在中国目前超过8500万残疾人中,极少数人有机会和普通员工一样在企业环境中工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称“中国残联”)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全国城乡就业年龄段的近2000万持证残疾人中,实际就业的比例始终不足45%。

政策层面十分重视残疾人就业问题,近年来相关文件频出。包括2016年《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及2021年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即指出:“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质量还不高,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要建立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

三年计划“新增100万”残疾人就业,专家提示应关注质量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下称“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全国城乡新增100万残疾人就业。提出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组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助残就业行动、开发岗位;另外,对就业困难残疾人、农村残疾人、残疾人大学生开展就业帮扶等。

“三年行动方案”进程过半,初见成效。据中国残联公布的历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2021年,全国城乡每年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均处在40万左右。但在2022年,该数字拔升至59.2万,已超过三年行动方案中的半数目标;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4.3万人,农村新增就业44.9万人,后者较去年增长62.7%。

从各省情况看,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贵州、陕西、青海、宁夏等地,已完成超五成的“三年行动方案”规划目标。其中如福建、江西,原设下三年内新增残疾人就业3.5万、2.5万的目标,实际于2022年一年内,已各自达成77%、69.6%。另如青海、宁夏,分别计划三年新增残疾人就业5700人、6000人以上,已提前完成全数指标。

一些省份虽然2022年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的情况未及五成,但亦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例如,浙江计划到2025年实现新增5万残疾人就业,2022年实际新增2.35万人,年度目标完成率达到235%;湖北计划三年内新增4.5万残疾人就业,2022年新增人数(1.9万)亦超出目标任务26.7%。

据财新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一些省份设置的2023年新增残疾人就业目标,较2022年完成数额有所保留。但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多地正再现“超额完成”趋势。

以江苏省为例,2022年,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4.2万人,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率首次超过50%;今年设置的新目标为“净增残疾人就业2万人”。江苏省残联理事长万力在2月召开的省残联工作会议上曾解释,与新增就业相比,“净增就业”能更好反映残疾人就业状况,是稳就业的“晴雨表”。

对于完成情况,据10月19日南京市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目前,南京市今年已净增残疾人就业2689人,较省级要求,已提前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51.7%。

另有多地亦进度显著。辽宁省计划在三年内新增残疾人就业3万人,2022年已完成1.4万;今年设下目标新增1.5万人,截至7月6日,已实现1.13万,完成75%。重庆市计划2023年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人以上,截至今年8月,也已完成76.9%。

此外,宁夏仅在今年上半年,达成全自治区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823人,年度任务完成率达到128.3%。新疆截至9月,城镇和农村新增残疾人就业2731人、6049人,完成率分别达143%、252%。河北省计划五年内新增8万残疾人就业,今年截至8月,也已实现近1.9万人。

数字增长背后,意味着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立雄提示,现在各级残联都把“安置100万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这个大环境下,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的指标任务没有问题,关键是残疾人的就业质量。

他解释,很多残障者从事灵活就业,或有农村残疾人虽有耕地、但并无劳动能力,将这些统计为就业,其质量有待考量。“不能名义上就业了,但实际上他没有多少收入,也没有真正让残疾人家庭得到一些实惠,或者让残疾人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来。”杨立雄说。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至2022年底,全国905.5万人就业的持证残疾人中,以灵活就业(265.6万)及从事农业种养者(430.0万)居多,由企业雇佣“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仅占约4%。还有一些去往政府设立的帮扶性就业基地,以及社区的职业康复站、温馨家园等公益性岗位。

目前在薪酬上,残障者工资水平较社会平均收入偏低。一项由中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机构对全国3197家用人单位开展的调研显示,2022年,15.7%的国有企业残疾人员工,月均工资达到5000-8000元。相较之下,超五成的民营企业残障员工月均工资在3000元以下,其中7.8%不足2000元;超过5000元的不到5%。

由于身体不便、出行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残疾人找工作“先天”不便。而目前,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接纳度也并不高,就业歧视、违法用工等现象更是家常便饭。加之残疾人贫困状况本就突出,一旦发生就业困难,更易跌落到贫困状态。

截至2022年,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占全国总人口6.34%,涉及2.6亿家庭。其中仍有1500万以上残疾人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

责任编辑:任波(ZN004) | 版面编辑:刘春辉(ZN043)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