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工
来源网站:new.qq.com
作者:南方周末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甘蔗工, 甘蔗, 土地, 糖厂, 贵州, 国营农场
涉及行业:农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无
相关议题:工作时间, 人口移动/流动
- 甘蔗工是来自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工,每年11月迁徙到广东湛江徐闻县砍甘蔗。
- 甘蔗工的工作时间长,通常从清晨四五点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八九点天色完全暗下来。
- 甘蔗工的收入主要以砍甘蔗的数量计算,熟练的老手一天能割2.5吨,一个月收入过万,四个月的甘蔗季能赚到三四万。
- 甘蔗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徐闻地区的橡胶树被移走,甘蔗又逐渐被菠萝替代。
- 甘蔗工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他们在甘蔗地里吃喝、休息,老板会在节日时为他们加菜庆祝。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2018年,大人正在甘蔗地里忙活,哥哥帮忙照看弟弟,给弟弟喂牛奶(翁晓明/图)
砍完甘蔗的土地露出暗沉的红色,裹着紫黑色皮的甘蔗成捆绑着搬上货车,白绿色的杆叶四处散落。等甘蔗在糖厂榨成汁,做成砂糖,这片土地就完成了又一年的收成。
每年11月中下旬,越冬候鸟迁徙的季节,也是广东湛江徐闻县糖厂机器开始运转的时节,不等工头开催,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砍甘蔗的人们成群结队向东南迁移。他们的水稻已经收获,冬伏的土地不再需要人管,只有离开家乡,才能有新的收入。有些山区冷得早,那里的人还会提前动身——徐闻的气候要温暖得多。
2023年,来自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甘蔗工每年11月如约而至,他们站在行李旁等待甘蔗承包户来带走(翁晓明/图)
徐闻的住处是现成的,国营农场留下来大量空置的宿舍。1952年之后,以红星农场为代表的一批国营农场在徐闻建立起来,人们在山林间开垦出大片红土地种植橡胶树。几十年后,跟着农场一同来的外地工人退休离开这里,留下土地和房子。
2022年,来自云南蒙自的甘蔗工在磨镰刀,身后是他们的宿舍(翁晓明/图)
土地同样在变化,橡胶树一年年减少。徐闻地处雷州半岛,台风天多,碰上台风猛烈的年份,橡胶林会被成片刮倒。如果继续种植,三年后才能割胶,谁愿意承受几年没有收成的土地呢?于是,橡胶被移走,代之以甘蔗,近些年甘蔗又逐渐被菠萝替代。
2021年,一位女工在晨光中忙碌(翁晓明/图)
甘蔗种植面积最多的时候,徐闻有8家糖厂,榨汁机器一年要运转半年。种甘蔗的农户都想抢在年前收获,用甘蔗款过一个好年。如今,糖厂只剩两家,收益也不如从前,而徐闻菠萝打响了名声,收购菠萝的商人带着现金来田地交易。本地农户跟着利益的风向走,大片种植甘蔗的,只剩下国营农场,砍甘蔗的人手不够,就从外地介绍进来。
2021年,工人戴着头灯清晨就开始赶任务(翁晓明/图)
甘蔗工以少数民族为主,有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和哈尼族。他们中上了年纪的人,此前很少离开家乡,不会说普通话,离开甘蔗地和老乡,他们难以找到其他的活儿。砍甘蔗以量计算工钱,每吨115至135元,熟练的老手一天能割2.5吨,一个月收入过万,四个月的甘蔗季能赚到三四万,而一般的甘蔗工平均能赚两万多。
2017年,一位女工在甘蔗地里抽空整理长发(翁晓明/图)
为了砍更多甘蔗,砍蔗工往往清晨四五点就开工,直到晚上八九点天色完全暗下来,才会收工。一家人带着户外烧火做饭的装备,吃喝都在甘蔗地里。在接连下雨的日子,只要雨不大,他们也不会停工。
2019年,来自贵州的一家子在赶往甘蔗地的路上遇到流动商贩,就在档口购买食材(翁晓明/图)
跛脚的男人没有来。过往几年,他和妻子都会准时出现在甘蔗地里。他的一只脚是残疾的,无法久站,砍甘蔗时坐在凳子上。更早以前,他靠打零工谋生,他不嫌弃地方和活计,但养活两个儿子依然是沉重的负担。他靠砍甘蔗送两个儿子上了大学。但2023年,他改去割剑麻,剑麻收割的时间和甘蔗不同,从年初到年尾——他想回家跟儿子们一起过年。
2019年,来自贵州从江县的甘蔗工带着两个孩子前往甘蔗地干活 (翁晓明/图)
逢年过节,老板会主动买鸡鸭鱼肉,给身在异乡的甘蔗工加菜庆祝。在这个主要依靠人力的行当,还保留着人情的温度。
2019年,工人们在甘蔗地里做午饭(翁晓明/图)
2020年,孩子们在甘蔗地里玩耍(翁晓明/图)
2018年,甘蔗工在地里搭起帐篷给小孩休息,爸爸抽空过来看看(翁晓明/图)
2019年,来自云南绿春县的两位女工(翁晓明/图)
2015年,大雾里,将甘蔗搬运到勇士农场八队集散地,等待大货车拉往糖厂加工(翁晓明/图)
2019年,甘蔗承包商在冬至日为甘蔗工加菜,他们在宿舍旁聚餐,几只鹅也来凑热闹(翁晓明/图)
2017年,一位工人用牛车运送甘蔗,经过刚刚长出蔗苗的红土地 (翁晓明/图)
翁晓明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责编 郑洁 方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