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持续涨费,人们能领取多少养老金?|养老算账之四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劳动政策与管制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退休人员, 社保, 养老金, 资本市场, 缴费年限, 待遇, 二者, 制度, 职工, 调整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
地点: 无
相关议题:退休
- 自2005年起,基本养老金调待已连续19年上涨,但从2016年开始,调待幅度逐年下降,至2023年降至3.8%的新低。
- 养老金的计算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受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因素影响。
- 缴费年限较长的参保人与缴费年限较短的参保人之间,养老金待遇差距并不明显,仅为10%。
-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待遇远高于企业职工,前者依赖财政补贴,替代率至少可达80%,而企业职工的替代率更低。
- 中国整体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警戒线和世界银行建议的70%维持生活水平标准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社保持续涨费,人们能领取多少养老金?|养老算账之四财新
【财新网】每年年中,是各地密集发布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方案的时节。既关乎一亿多城镇职工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又与宏观经济发展、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压力、代际公平等休戚相关,“如何调,调多少”检验决策智慧。(详见财新周刊《封面报道丨养老金缴费难题:多了还是少了》)
自2005年起,基本养老金调待已实现19年连涨。《社会保险法》明确,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其间,为缩小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差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更是维持连续十年10%的调待幅度,退休金从700多元上升至2015年的2000多元,增长3倍。
但受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老年抚养比上升、疫情后财政困难等复杂因素影响,自2016年起,基本养老金调待幅度进入下行周期,从2005年—2015年的10%下降至2016年的6.5%、2017年的5.5%、2018年—2020年的5%、2021年的 4.5%、2022年的4%,至2023年创下3.8%新低。
参保人退休后可领取多少养老金?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影响参数包括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社会平均工资、退休年龄。
具体来看,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不过在计发标准上,养老保险“长缴长得、多缴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仍有待强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提到,对于缴费年限来说,“1%”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例如两名参保人其他条件都相同,缴纳年限分别为20年和30年,乘积算下来二者差别仅为10%。
另一名资深养老保险领域专家指出,个人账户养老金中“计发月数”的核定已与当下人口结构滞后脱节。比如规定50岁退休女性的待遇计发时间为16年多,但实际上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很容易出现“缴费15年却能享受待遇30年”的倒挂。因此他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延长最低15年的缴费年限的政策调整已迫在眉睫——越往后拖,改革时间窗口只会越狭窄。
不同人群间悬殊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亦成为不少公众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大拷问。
与企业职工不同,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到龄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依赖财政补贴,大致与退休时工资挂钩:退休时工作满35年的,按90%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即替代率至少可以达到80%。
相比之下,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测算,2021年国内第一支柱平均替代率约为48.2%,意味着企业替代率只能更低。虽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调整连年上涨,仍难望其项背。
例如,四川省的王女士出生于1969年12月,2019年12月年满50岁退休,工龄24年。若她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为0.734,个人账户总额为57559元,2018年度四川省月平均工资为6705.33元,其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和为1690.42元;若她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其养老金大约为3936元,相差两倍以上。
为全体国民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险体系,打破职业身份间的制度壁垒,并轨改革终于在2014年10月落地。并设置了十年的窗口期,以2014年10月为时间节点,执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在这之前参加工作又尚未退休的“中人”按照“视同缴费、保低限高”的原则,如果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高,二者的差额按照退休年份加发一定比例,10年过渡期中,每新增一年加发10%。
距离并轨“撞线”还剩半年,二者待遇差料将大幅缩小,不过有学者分析,并轨后不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待遇的完全趋同。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缴费的合规程度与稳定性更高;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具有强制性,企业年金则缺乏自动引入机制。中国社科院2021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100%的公务员和60%左右的事业单位人员加入了职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发展17年仅覆盖约2800万人。
受上述因素影响,中国整体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纵向比较,国际劳工组织认为55%是养老金替代率的国际警戒线,若低于该数值,退休者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世界银行则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需不低于70%。
在第一支柱基本无增量可寻的局面下,加快第二、第三支柱建设、增添个人累积性和制度综合替代率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二者仍处于萌芽阶段。2022年末,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2.87万亿元,全国仅有12.8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010万人,相较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4.44亿的参保人不足十分之一。个人养老金刚刚起步,目前开立账户人数突破5000万,但受资本市场表现钳制,截至2023年6月,缴存率仅22%。
“养老金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二者的发展逻辑不仅是共生共赢,而且还相互制约——资本市场严重匮乏中长资金,但作为典型中长资金的个人养老金却因为市场不活跃而陷入怠惰。”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
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调低部分基本养老金筹资比例,给第二、第三支柱留出发展空间。同时完善养老投资资本市场,丰富投资产品,提高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做大养老金储备。
而关于待遇调整依据选择和调整比例的设定,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薛惠元建议,充分考虑物价上涨率、工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预期寿命、长寿风险、制度财务收支状况、偿付能力等多种因素。“在确保实际购买力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让退休人员适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兼顾制度的偿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