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先活下来 | 深度报道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
主题分类:
内容类型:
关键词:公司, 疫情, 政策, 旅游, 省内游
涉及行业:服务业, 体育休闲/文化娱乐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辽宁省, 吉林省
相关议题:新冠肺炎
- 疫情导致旅游行业受到重创,许多中小企业和员工面临生计危机。
- 各地政府出台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经营压力,但仍有许多企业难以维持运营。
- 一些企业通过申请商业担保贷款和享受税收优惠等方式,得以维持运营。
- 企业员工通过副业维持生计,但仍有许多人面临困境。
- 国家出台的降费减税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纾困作用,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先活下来”。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5月31号下午,唐峻耀带着“自救”方案,敲开了他公司所在辖区的旅游委分管领导办公室。这一天,距离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不到一周的时间。
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唐峻耀把自己了解到的行业状况及自救方案,一股脑倒给了领导。“领导也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旅游企业走出困境。”唐峻耀说。
作为沈阳一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唐峻耀很着急。公司已经10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了,他估算了一下,这期间包括留守员工的工资、社保、租金、水电等成本,已亏了十几万元。好在按照政策,公司在2022年拿到了近6万元的财政贴息,再加上2021年已经到账的10万余元财政贴息,一共入账16万元。“压力总算小了很多,起码不用操心贷款利息了。”唐峻耀说。
自2020年以来,为减轻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各地相继出台了减税降费政策。2021年,工信部等17部门发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长效机制,包括实行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实行缓征、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减免等优惠政策。
今年3月初,他们旅行社组织了一次贵州游。就在返程之际,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相继爆发疫情,并牵连到沈阳,导致旅行团在贵州滞留一周。回来后,导游和游客全部居家隔离,还有客人要求退款。自此,唐峻耀再也没有想过省外游,“太不可控了,出去之后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他说。
实际上,自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旅游行业就时不时被按下“暂停键”。进入2022年,疫情不紧张时还能营业,一紧张就只能关门。“从2020年至今,营业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年,还大部分都是省内游。”
为了能让公司运转下去,2021年初,唐峻耀抵押了自己的住房,贷款近300万元用于维持公司,一年的利息支出超过了10万。彼时,他还认为疫情很快就能结束,社会生活恢复正常后,旅游就会“转暖”。届时,旅行社的收入自然会多起来,还息还贷都没问题。
但2021年8月,疫情再度爆发,辽宁省也出现了相关的确诊病例。此次疫情与旅游关联度很高,于是,尚未完全复苏的旅游业,再度被打入谷底。
就在唐峻耀开始为一年10万的利息发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沈阳调整了创业担保贷款的贴息政策。按照政策,从2021年开始,小微企业首次申请商业担保贷款,财务部门可以对第一年贷款利率给予100%折扣,第二年给予50%折扣。
唐峻耀递交了申请,并顺利获批。“去年返还100%的利息,今年返还50%。” 他介绍称,返还的利息有十几万元,够公司再维持几个月的运营。
扛到了2021年下半年,唐峻耀实在扛不住了,决定只留几名员工看守公司,发基本工资,其余员工回家待岗。“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节省的都省了。即使如此,每个月员工的社保、工资等支出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到了2022年,上半年已经快过去了,公司还没有一点收入。”
不仅是小微企业,大型的集团企业在疫情中也能依靠减税降费来“节流”。健康元药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从2020年起,根据税务机关颁布的疫情期间财税政策,集团缓税金额2940万,预计退税约200万,减税119万。”
前述健康元药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疫情爆发以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及住院量明显下降,医院非疫情相关处方也在下降,导致公司部分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虽然这种状况在2021年得到改善,但疫情反反复复,企业的困难也起起伏伏。
根据政策,健康元集团旗下部分公司符合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阶段性缓税政策、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疫情减免优惠、小微企业“六税两费”优惠政策等条件,都在政策规定时间内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
在2020年初,唐峻耀还觉得这波疫情很快就能控制住,那年暂停营业时,他还在考虑多打造几条国内的精品线路,大家都觉得疫情结束后,旅游行业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2020年下半年,旅游业开始复苏,正当他们准备推出新线路时,却得到通知“只能省内游,暂不开展跨省游。” 唐峻耀告诉记者,省外游占到了公司收入的90%以上,如果只开展省内游,大部分导游都将无事可做。
“那会儿觉得还能坚持。”唐峻耀说,他鼓励大家咬牙挺过难关,并在2021年组织了几次省内游,“当年4月之后,咨询的、下订金的、直接报团的,又多了起来。”
到了8月份,受张家界疫情的影响,唐峻耀再次收到暂停营业的通知,退完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订金、团费之后,他开始焦虑了。
在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唐峻耀和员工们想过很多办法增加收入——用公司的小程序推销过普洱茶、藏药,没人买;设计省内游,甚至市内一日游产品,因“非必要不出沈”、“不聚集、不聚餐”等防疫政策,报名游客寥寥无几。
现在,唐峻耀公司的待岗员工中,有人开网约车、有人做微商、代购,还有人在直播带货。每次看到同事们靠副业维持生计,唐峻耀都难过得不行。
2022年5月,在国务院部署的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等7项举措。
甘肃一家工程建筑公司的总经理李天宇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享受了减费降税政策,“省了100多万元,还不包括缓交社保的支出”。
在建筑工程行业,流动资金尤其重要。李天宇介绍,几乎每个工程在前期,材料费、工人工资、设备费用等都需要垫付大量资金,一旦资金“失血”,项目就会有随时夭折的风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这次国家出台的降费减税政策很及时,起到了一定的纾困作用,帮助大量企业在市场上能“先活下来”。
根据2022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小规模纳税人的缴税额度由3%降为1%,如果每个月销售额达不到15万,季度销售额达不到45万,就可以免收增值税。但如果季度销售额超过45万元,税费按比例进行缴纳。
一位企业财务人员向记者解释,以年入480万的公司为例,假设成本为200万,那么利润是280万元,其中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缴纳2.5万元,超过100万元又没超过300万的部分,缴纳的费用为9万元,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合计11.5万元。“按照之前的缴税比例,企业应缴所得税应为70万元,减税政策可使企业节省58.5万元。”
“我们这边有一项政策,每个月可减免企业10%的电费,4月份,我们减免了2元钱。”唐峻耀说,其实企业的状况是复工不复产,上班的员工没几个,基本不用电。
“宁愿多缴税”成了众多企业主的心态。因为疫情,2022年前三个月,深圳一家生产车载导航的公司亏损了100万元,总经理王丽丽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一下亏掉了公司2021年一半多的利润。
王丽丽希望自己能够忙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几乎不能出差去见客户。“如果公司正常生产,国内、出口业务都运转起来,那多缴税我也愿意。”王丽丽说,2021年3月是这几年来比较正常的一个月,公司利润140万元。“可是全年的利润也是140万。”
王丽丽还发现,到了2022年初,很多合作多年的商业伙伴都不再购进新货了。部分销售商因为亏损严重,关停了店面,还有部分销售商因为物流太慢,选择了其他公司的产品。
王丽丽公司的产品主要面向北方城市客户,也有部分海外订单,货运成了公司最头疼又束手无策的问题。“现在海运很慢,导致海外客户的购买力下降得厉害。”王丽丽说,疫情之前,海外客户的订单占20%左右,现在连10%都不到。
王丽丽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他们行业在三四五月份是旺季,六七八月份是淡季。之后又是三个月的旺季,三个月的淡季,如此交替。但从2021年5月份开始,整个行业都进入了淡季,订单数量被腰斩,“原来一个月能出500万元的货,现在甚至只有100万元。”
“前期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小微企业已经享受到了充分红利,我觉得小微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是负担,而是开源不足。”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帮助小微企业开展线上转型。
唐峻耀也在考虑疫情下的新业务——比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能不能将一些疫情防控工作承包给他们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如转运隔离管控人员,小区进出管控、蔬菜配送等等。“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我们肯定能够做好。”
在贾康看来,唐峻耀的这个想法完全可以尝试,让一些有资质的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规则来市场化运作,其实就是政府购买服务。
“我们一直在研究,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来做,这也是改革创新中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即由传统体制下的政企不分,变革为带有阶段性进步意义的划清双方边界,又在改革深化的新时期,升级为特定事务上讲求规范化的伙伴合作关系。”贾康说。
4月,王丽丽的公司收到了深圳市发放的1万元疫情防控补贴。加上2021年公司减税降费省下来17万,让王丽丽解决了一部分工程师的工资。根据政策,公司2022年还可以享受减税降费政策。最近,王丽丽公司接到的订单开始有了增加。
今年五一之后,沈阳封闭管理了两个月的小区解封,各行各业迎来复产复工,往年这时候都该是旅游旺季了,但唐峻耀打听了一圈下来发现,旅游业仍旧是“复工不复产”的状态。
唐峻耀寄希望于能够得到授权,由旅游企业设计、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再通过线上、线下对外销售。在旅游行业干了30多年后,如今的他仍然看好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