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审计揭就业补助资金滥用:应发的未发,不该发的骗领

发布日期: 2024-08-21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事件
内容类型:
关键词:就业, 失业保险, 公益性岗位, 劳务派遣, 就业困难, 市县, 补贴, 人员, 符合条件, 违规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
地点: 湖南省

相关议题:就业, 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

  • 审计发现多省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存在问题,包括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和单位错误发放补贴,以及应发未发的情况。
  • 一些培训机构或劳务公司通过虚假资料套取补贴,侵害了真正需要培训支持的劳动者的权益。
  • 多地发现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发放不到位,影响了就业困难人员的权益保障。
  • 个别地区存在职业培训不达标或安全隐患问题,影响了劳动者接受有效培训的权利。
  • 部分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就业补助资金,损害了公平获取补助的机会。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多省审计揭就业补助资金滥用:应发的未发,不该发的骗领财新

【财新网】近期各省陆续公布“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当中披露各地就业补助资金审核、管理不规范、稳就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以及由此导致的数亿资金流失、错配。

此前,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在6月28日结束的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期间发布《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其中披露了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情况。(《审计报告披露部分地区10万余人社保补贴未发放》)

审计署重点审计了193个地区的就业补助资金35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613亿元,发现补贴资金发放不精准、部分劳务派遣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等两大主要问题。

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定,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就业见习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及其他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及其他支出。

在就业补贴资金管理问题上,《报告》显示,9省份对10.9万人应发未发社会保险补贴等,24省386家单位通过虚构劳动关系等骗取套取各类补贴1.3亿元。

各地审计工作报告披露了更多具体情况,暴露的主要问题包括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单位发放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等应享未享补贴,培训机构或劳务公司通过编造虚假资料等套取骗取补贴,单位或个人通过虚构劳动关系、提供虚假信息等骗取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后闲置,挤占挪用就业补助资金于办公经费等。部分具体信息如下:

湖南省对省本级和5个市开展了审计,发现2021年至2023年,人社部门向727名不符合条件对象发放就业补贴404.1万元,向364名死亡人员、重新就业人员等多发放失业保险待遇61.46万元。

2020年至2023年,湖南省4个市向2172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398.8万元。2021年至2023年,5个市的培训机构或劳务公司通过编造虚假资料、虚报人数、拆分班级等方式套取骗取就业补贴资金905.92万元。2021年至2023年,5个市违规将就业补助资金用于办公经费等,涉及金额5674.21万元。有3个市的实训基地建成后未及时投入使用,部分设施闲置2年以上。

云南对省本级及7个市进行了审计,发现14个县拖欠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2921.96万元,4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违规向25家企业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14.59万元;3个市的5家培训机构通过编造虚假培训项目等方式骗取套取职业培训补贴228.48万元。

此外还发现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不够规范:12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违规将122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安置在公益性岗位并发放岗位补贴135.56万元;2个市本级和29个县拖欠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1.31亿元。

山西对省本级和运城等4个市进行了审计,并详列各市的情况。其中包括资金分配管理不严格:省本级和晋城、尧都等40个市县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违规发放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金及相关待遇1212.51万元;晋城、盐湖等6个市县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15万元;55家企业、机构通过虚报考试人数或培训天数等方式,套取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等专项资金669.62万元。

资金使用绩效不高:运城、汾西等16个市县财政部门或项目单位滞留劳务输出奖补、零工市场能力建设等就业补助资金2067.77万元;省本级和晋城、盂县等6个市县17家劳务派遣公司未及时将稳岗返还、扩岗补助等补贴资金692.89万元拨付用工单位。

政策落实不精准:临汾、万荣等40个市县超规定比例或超限定数量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2499人;阳泉、吉县等12个市县向有关企业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352.22万元;运城、泽州等9个市县在认定就业困难人员时自定限制条件,缩小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范围。

吉林对3市13县开展审计,发现就业促进机制及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方面,6市县10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其他企业就业,骗取公益性岗位补贴667.93万元;12市县向358名已死亡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就业补贴1407.49万元;1县未按规定发放6180人2022年度社会保险补贴993.62万元。

失业保险政策落实及相关补助资金发放方面,15市县社保部门违规向303名财政供养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384.35万元;4市县50家劳务派遣单位截留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554.28万元;2县2户企业截留稳岗返还补贴资金11.21万元。

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管理使用方面,2市6个培训机构和4户企业通过缩减培训课时、伪造考勤签到笔迹等,涉嫌骗取补贴资金235.59万元;11市县44个培训机构以重度残疾人员充数、代签到等无效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87人次,涉及培训补贴162.09万元;11市县向已退休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992人次,涉及资金265.73万元。

创业担保贷款审批和资金使用也有诸多问题。5市县6户企业、3名个人通过虚构劳动关系、提供虚假信息等骗取创业担保贷款2225万元、贴息76.09万元;11市县创业担保贷款管理机构审核不严,2家新增就业员工未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34名财政统发和企业就业人员违规享受创业担保贷款1170万元、贴息15.33万元。

报告还显示,对涉及骗取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和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涉嫌违纪违法的26条问题线索,已移送市县政府、纪委监委和公安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目前,相关市县已经追回资金2684.08万元,发放和拨付资金1272.49万元。

湖北审计了省本级及53个市县2022年至2023年9月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发现稳就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9个市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担保贷款审批不严格,为不符合条件的12户企业和15名个人发放贷款2149万元;7个市县未按规定下调创业贷款利率,多收取贷款利息87.74万元。另外,4个市县3670.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逾期未收回。

稳就业相关补助审核不严格:26个市县人社部门审核把关不严,33家单位和494名个人以“吃空饷”、冒名顶替等方式多申领公益性岗位补贴352.46万元;4家单位和1名个人编造虚假资料骗取就业补助资金和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67.92万元。

稳就业相关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省本级和37个市县向已就业、重复参加同类培训等不符合条件的600家单位和7482名个人发放就业补助等资金2181.18万元;9个市县符合发放条件的398户企业和1803名个人未享受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金等234.85万元。35家单位截留就业补助资金255.8万元用于本单位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安徽对全省2022年至2023年9月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重点审计了省本级和4个市。发现补助政策落实有偏差:3个市1616名符合就业困难认定条件人员未被纳入认定范围,2个市75名不符合标准人员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1个县未向58家符合补助条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或留工培训补助13.75万元。

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16个市向不符合条件对象发放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1094万元;1个市377家企业稳岗返还资金186.73万元发放不及时。

职业培训工作开展不到位:3个市未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本地急需紧缺性职业技能专业标准或目录;3个市18家培训机构无资质或资质不达标;2个市2家公共实训基地闲置;1个市少数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安全隐患。

山东重点审计了省级和8市情况,抽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单位143个,涉及资金67.46亿元,也同样发现不少问题。由于企业未申请、数据不共享等原因,4市48县2699户企业应享未享一次性扩岗补助等就业补助政策;2市44县1577名就业困难人员应享未享社会保险补贴。9县缩小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范围。

4市1县未完成新型学徒制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计划,2市以公益性培训或企业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等非职业培训抵顶任务数,涉及1.77万人次。1市47县未及时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8578.24万元。

7市55县违规向1323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等349.14万元。1市6县违规向14户严重失信等不符合条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等23.22万元。4县3户劳务派遣公司违规申领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46万元。

山东审计指出问题后,主管部门已追回资金325.73万元。

浙江对11个市县开展审计,发现3个市县违规向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等783万元;3个市县违规向行政事业单位、已注销企业等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贴523万元。

广东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韶关等4个市开展审计,发现部分地区补助金和保险金发放不规范。4个市审核把关不严,错发、多发或少发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专账资金4896.91万元。4个市未按时发放就业补助资金,涉及537户企业、人员13121名、金额 5412.1万元,最长拖欠27个月。

部分地区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2个市部分应届毕业生未享受就业帮扶,涉及高校毕业生229名。4个市部分企业和就业困难人员未享受就业补贴,涉及136户企业、人员2548名、金额1251.61万元。4个市部分企业未享受失业保险基金政策支持,涉及41511户企业、金额 9509.38万元。4个市部分失业人员未享受失业保障,涉及人员17731名。

还发现部分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弄虚作假:2个市向省主管部门虚报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11592人、虚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完成数3777人。1个市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向不符合条件的159人发放在岗员工安全技能和乡村建筑工匠师资证。4个市的86家培训或鉴定机构违反考核规范,滥发证书11994份,涉及补贴支出2213.57万元。

个别地区就业服务基地长期闲置或未建成:1个市的1个就业实训基地建成后闲置超21个月仍未投入正常运营,涉及金额1.27亿元。1 个市的1个公共实训中心滞后7年仍未建成,涉及金额1.25亿元。

海南开展全省审计,发现违规使用专项资金740.58万元。18个市县向不符合条件的178家机构和71名人员发放就业补助资金314.14万元。11个市县违规向已退休、在职、主动离职、死亡的384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90.43万元。1个市县工作人员骗取失业保险基金189.78万元。1个部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中,违规超范围列支印刷等费用146.23万元。

未按政策要求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和就业见习管理工作:3个市违规增设创业担保贷款条款,强制要求贷款人提供反担保、提高创业担保贷款利率。10个市县向不符合条件的12家企业和30名个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3086.91万元。省本级和15个市县未按规定清退不符合条件的461家就业见习基地。

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疏于管理:3个市县33家培训机构师资配备力量不足,未达到至少配备1名理论教师和1名实训教师的规定要求。5个市县17家培训机构未按规定实行“考培分离”,影响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效果。

甘肃重点审计了省本级和张掖市、定西市、庆阳市、临夏州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共抽查省本级和4个市州各类资金76.03亿元,抽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公共实训基地1368个。

发现的问题包括:1个市和7个县未制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或标准模糊,1088名登记失业且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未按规定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向企业法人代表等不符合条件的5965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金5694.52万元,27家非本地登记注册企业违规参保享受失业保险补助资金110.02万元,2个市24家单位以虚报就业见习人员信息、人数等方式骗取就业见习补贴42万元。

还发现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补贴资金发放不规范:9个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不健全,4个市岗位储备、选聘、信息公示制度落实不到位;2个市向安置在国有企业和营利性单位的31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78.88万元,10个市25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吃空饷”或亲属顶岗领取补贴314.94万元,1个市超标准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327.39万元。

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规开展业务,套取、截留补贴资金:3个市不符合人力资源服务条件的5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违规取得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开展劳务派遣业务;18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套取、截留就业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资金202.2万元。

在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上,《报告》显示,部分劳务派遣企业截留克扣劳动者报酬和社保费等7558万元。

浙江发现4个市县对145名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保护力度不够,存在劳动合同订立不规范、未给劳务派遣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等问题;4个市县对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权益保障不到位。

广东发现,4个市的1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未取得业务行政许可或备案情况下违规开展业务,取得营业收入3.56亿元。3个市的140 家劳务派遣公司未按规定为劳务派遣人员缴纳社保费,涉及23271人。

安徽亦发现4个市11家企业未取得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违规开展劳务派遣业务。

湖南还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审计抽查53家用人单位2023年申报缴费情况,发现有27家单位为少缴残保金,瞒报职工人数。截至2023年底,有9473家用人单位累计欠缴残保金5279.96万元。大量残保金用于残联等部门行政运行经费和其他残疾人事业支出。部分用人企业与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串通,通过“挂靠”方式虚假安置残疾人就业,形成利益链条,造成残保金大量流失。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