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调查丨建筑业农民工都去哪了?从业人数10年减少1500万,重体力高收入不再是首选
来源网站:news.bandao.cn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 收入, 大龄农民工, 青岛, 记者, 年龄, 老家, 技术
涉及行业:建筑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山东省
相关议题:中高龄劳动者, 青年失业, 人口移动/流动, 失业
- 近十年来,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减少了1500万,更多人转向服务业或返乡就业。
- 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超过三成年龄达到50岁以上,年龄和体力成为他们就业的门槛。
- 建筑业的劳动需求减少,部分原因是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机械化施工的推广,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
- 随着农村改造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乡就业,享受在家门口工作的便利。
- 青年农民工倾向于学习新技术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农民工,是每座城市都离不开的建设者。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还有近3亿农民工,其中从事建筑业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22.3%降至15.4%,人数减少了1500万,这些农民工都去哪了?
近日,记者走访青岛劳务市场发现,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流向和分布变化明显。第一代农民工已然老去,新一代农民工改变了就业偏好,以往重体力、高收入的建筑业不再是农民工的首选,更多人从建筑业转向了服务业或返乡就业。回老家,正成为“新机遇”?
靠活的农民工
年龄是道“坎”
9月4日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株洲路与科苑经一路交叉口,这里的农民工多数是从株洲路劳务市场出来的。据现场工人反映,这里曾经万人云集,现在早高峰时期也就两三千人“靠活”。人数骤减,主要是张村河沿岸改造,农民工改到城阳、李沧等地租住,“靠活”群体也因此更分散了。
58岁的王兴(化名),从临沂来青岛20年,曾经在工地上力工、水泥工、架子工、钢筋工、瓦工都干过,现在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能干二十天,活少的时候也就是十天。
王兴口中的“活少”,也深受楼市变迁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而这一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也较上一年减少了650万人。
大家排队等着用工
“以前一个月基本上都干满,现在干的活能少30%,8月份前半个月都没怎么干,现在连干了十多天。”王兴告诉记者。
“老家农民连化肥农药都上网买,更何况我们找活了。现在很多工人都是通过网上找活,一些熟悉的包工头,都是用微信联系,说明时间地点后集合统一去或者是自己去。”
“只要能干动就不走,干不动了再回老家。”这两年,王兴身边有老乡陆陆续续回老家的,多数都在60岁以上,大龄农民工干不动、留不下,因为年龄是门槛,体力是“硬伤”。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然影响了农民工出远门。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其中超过三成农民工年龄达到50岁。而年龄渐长,外出打工的动力愈低。从2019年起,为了更好保障人身安全,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无法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一名工人上前询问
王兴解释,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基本已经在60岁以上,因此很难再进入建筑业。王兴告诉记者,一些工地的实际招聘年龄标准还要更高,很多招工网络平台上都注明了只要“55岁以下”的工人。他说,现在自己的体力建筑工地的重活也干不了,刮腻子、改水电、吊顶、砸墙、开门窗等小活他倒是都能干,便继续靠活。
机械更加高效
9月12日中午,记者来到崂山区某项目工地,正值午饭时间,工人们陆陆续续外出买饭。可以看出来,只有那些操作机械设备的工人才稍显年轻,那些打杂的小工,安全帽也遮盖不了两鬓斑白的头发。
包工头老荣告诉记者,25年来,他带过近3000名工友谋生,其中最大的60岁,最小的30岁,“如今建筑行业新项目减少,我也从‘包工头’成了单位的项目总监,靠单位开工资,有活的话再找临时工人组队。”老荣从江苏来青岛25年,历经了行业洗刷后,最后选择进单位做维修总监到退休,这样能够领到固定工资,一年到手二十万,稳妥一点,而他手下的工人,多数选择回老家转行,也有再包地种植的,也有进单位干长期工,当保安。
农民工排队等着发放衣服
“以前需要的人工多,现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很多都是工厂造出半成品,拉到工地一拼接就完事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老荣跟记者感言,如今很多重点项目都是半自动化了,会机械设备的操作手最起码是专科毕业。
就拿目前在建的青岛地铁来讲,记者了解到,共有9条线路158公里在建。青岛地铁三期共计划投入112台盾构/TBM设备进行施工,采用机械法施工区间占比约95%,远超前两期规划。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相对于传统的矿山法施工,提速8到10倍,不仅效率显著提升,还大幅度降低了建设安全风险。
家门口找工作
数据显示,过去16年里,农民工总数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早已减缓,且跨省流动的比例持续下降,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已增长至61.8%,只有不到四成的人选择跨省去务工。
“儿子已经参加工作,给自己挣养老钱。”王兴感言,城里的退休工资高,有养老保障,为了给孩子减少养老负担,他准备接着干下去。王兴的妻子一直陪着他在青岛租房打零工过了六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出现问题干不了重活。去年,王兴的妻子回到了老家,在当地的服装厂干加工剪线头,虽然工资不多,但是相对比较轻快,像她这样的返乡女性并不在少数。
洗衣店工作人员为农民工带来一些免费的衣服
“那汉服生意做的规模相当大,顺着快递哪里都能发。”王兴工友的妻子也回到了老家菏泽曹县,这几年当地电商产业发展迅猛,汉服远销国内外,工厂增收人手,2022年后,她没有再回到青岛务工,留在当地工厂,每月三千块钱的收入。
“子女干电商,自己在家发货的;镇上工厂上班的;帮子女弄快递驿站的……”在采访中,记者从多位工人处了解到大龄农民工返乡近九成,60后70后农民工,他们首要的选择还是回去。
由于各地省市产业升级,留住了跨省打工的农民工,此外,伴随着农村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也是吸引农民工留在当地就业的重要因素,毕竟能在家乡就业的便利要好过在异乡漂泊。
靠活的农民工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已占总数的53.8%,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十年间增长近100万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提高。
最想学门技术
“不是有钱就干,分行业,挑活的性价比。”32岁的吴顺(化名)告诉记者,他算是“靠活”农民工群体中较年轻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周围人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作为90后,吴顺26岁从老家黑龙江外出来山东务工,如今已在青岛生活6年。
“年龄也并不是就业优势,有的活就要老手!”吴顺跟记者交流,很多人将80后看作新生代农民工,但是如今的80后也不再年轻。比起从业十几年的建筑老手来说,吴顺坦诚自己论经验、论技术、论积累都是下风,优势是瞅准新行业、新产业的转型。
新生代农民工也正在打破人们以往的固化“农民工”思维认知,他们文化程度已有明显提升,青年农民工不愿进工地,又有着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精神诉求,对于城市生活给予了无限向往,其就业也伴随着个性的偏好。
“很多人已经不出来打工了,留在当地谋收入。”吴顺表示,特别在老家抓住电商经济和短视频风口上的新农人,选择留在家乡致富。而如今风口已过,吴顺不再考虑入局。
“还是需要有一门技术,找到出路、站稳脚跟。”吴顺向记者表示,自己也曾想去学一门技术,虽然现在线上学习的机会很多,但是很多技术类只能线下教学,诸如机械维修,但是奈何渠道和费用有限,而他更希望参加免费的社会培训。
“帮助大龄农民工更好就业,亟需从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与综合应对。”青岛大学特聘教授、青岛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杨秀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应通过强化职业培训项目、激励企业吸纳大龄劳动力,并构建全面的就业服务平台,为这一群体提供精准的求职辅导与职业中介服务。
靠活的农民工
同时,政府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返乡农民工,实施包括创业基金奖励、专业技术指导及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更好引导他们发掘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产业,鼓励并支持其创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环境,吸引农民工回流。
对于选择留在城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则需重点关注其福利待遇的改善,解决他们在技能培训、医疗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助力其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 10天,1.75亿人次!国庆假期铁路售票情况如何?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作出解答
- 本周10只新基金发行,权益类占8只
- 今日起可买10月1日火车票了 2024国庆购票日历请收好
- 半岛V视|快递车里装满村民的团圆!中秋件儿更多,青岛小哥翻山越岭送包裹10年
- 崂山太清宫10棵古树迎复壮,之前复壮的千年银杏长势良好!全市150棵古树名木复壮项目开工
- 丰收体验官|甜“猕”上市!西海岸1500亩猕猴桃迎来丰收季
- 老楼院变俏,居民脸上多了笑 市北123个老旧小区陆续开启预验收,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工
- 渔船起火致10人遇险!多艘船舶紧急驰援
- 一桥贯通张村河南北岸,瑶海路桥9月10日正式通车
- 今日辟谣(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