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好高中的人生就不值得过吗? | 谷雨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校, 学生, 学校, 专业, 笔记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北京市
相关议题: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常被负面标签裹挟,学生在社会中被自我矮化,职校学生也常被安上“差生”、“坏孩子”的标签。
- 职校和技校属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但管理部门不同。职校属于教育部主管,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前者侧重于文化和专业,后者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可发相关技术证书,职校则不能。
- 职校生的课堂除了语数外等基础课,绝大部分是专业相关课程,更注重技术和动手的实操能力。最终的目的也不同——高中为了升学,职校为了就业。
- 职业教育需要重估和重塑,教育质量和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成为职业教育中的软肋。
- 职校学生常因为没考上高中而遭受父母的轻视,故而陷入自我怀疑,变得敏感、自卑。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早上八点半,胡兵换上整套的西装、皮鞋,在镜子前,他刮了胡子,再佩戴隐形眼镜,往脸上简单扑了层粉底液,发胶往头上一喷拨弄好发型。他坐在电脑前打开摄像头和led环形补光灯,看看电脑视频里的自己自信一笑,“还算精神!”
前一天,胡兵临时收到学校推荐的线上面试,这家单位正是他向往的地方,过去四年没有向学校和社会招聘,胡兵想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距离约定好9:20开始的面试还剩十分钟,胡兵稍微有些紧张,看了几眼手边准备的专业问答笔记,又直起身板等待电脑里发来的视频链接,等待的最后几分钟总是格外漫长。
面试仅有五分钟,在自我介绍之后,考官只提出了两个问题,“上班距离较远,如何解决住宿问题?”以及“北京郊区口音可能影响工作的服务质量。”最终,胡兵得到了进一步沟通的机会,只是有些失落,为什么不考专业知识呢?胡兵关掉摄像头,摸了摸手边全是手抄的学习笔记。
生于2002年的胡兵,家住北京延庆的村庄,距离北京二环中心市区约八十公里车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海淀、西城等主城区孩子不同,这里没有“鸡娃”,也没有繁重的补习班。村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能上延庆区最好的高中,成绩拔尖的学生未来或许可以就读北京985、211重点大学。胡兵中考那年刚过普通高中分数线,在一次宣讲会上,了解了他所就读的学校,“既然考不上好高中,未来也难考大学,不如上职校能保就业。”而这也是村里大部分成绩中等学生的选择。
胡兵所读的是 “3+2”贯通模式的职业教育,即三年职高和两年大专。今年七月他将从大专毕业,离开职校,一切顺利的话,他会进入学校推荐的相关单位工作,开启自己的社会工作生涯。
临近毕业,为了能拍上正式的工作照,胡兵回到曾经就读的中职学校,借用学校的地铁模型充当背景,穿上职业装,换上皮鞋且特意搭配黑色袜子,笔挺起身板,一米八的身高显得格外挺拔。“入学的前几年还没有身高、体重要求,现在招生还得看外在条件。”
彼时,上课铃响起,实践教学楼里的礼仪课堂,学生摆好椅子,随着老师的口号反复练习,男生双腿并拢立直,膝与两脚跟靠紧,脚尖分开呈60度,练习正式站姿,女生坐姿立腰、挺胸,上身自然挺直,双脚并拢或交叠或成小“V”字型;急救课上,学生分成好几个小组,同学之间互相练习如何用医用绷带包扎,落单的学生“刷刷”抄着课堂笔记;手语课上,学生比划着手语……
拍完工作照,胡兵逛了逛母校的操场。在那里,身穿校服或正装的学生依次排队做核酸。正装主要指平底鞋,深色西装、皮鞋、短裙和2-3厘米的高跟鞋——每周有一到两天的正装日,十六至十八岁的青少年,需要用服饰不断地切换学生与职场人的身份。
这也是胡兵职高的记忆,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和高中生相比,确实没有什么压力。”没有背不完的单词也没有考不完的试卷,更不用为分数高低而挑灯夜战;没有高考笼罩的高压空气,学生们可以在操场上酣畅淋漓,也有大把课外时间做任何想做的事。“都是学生的模样,和高中生没有本质的区别。”
和普通高中相比,职校生的课堂除了语数外等基础课,绝大部分是专业相关课程,更注重技术和动手的实操能力。最终的目的也不同——高中为了升学,职校为了就业。
在社会中实际情况多数是职校偏向于中、高考不理想,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技校则成了“成绩垫底就去学门手艺”的大众心理(职校和技校都属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但管理部门不同。职校属于教育部主管,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前者侧重于文化和专业,后者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可发相关技术证书,职校则不能)。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总被各种负面标签裹挟,社会持续性的偏见造成这类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中被自我矮化,而职校学生也常被安上“差生”、甚至是 “坏孩子”的标签。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发布后,当下的职业教育需要重估和重塑。
“与其拿中专或大专文凭,不如早日进入社会历练赚钱,实现经济独立。”胡兵记得一位学妹在刚入职高时对未来还抱有憧憬,可入学一年后便退学,这些年,她去过KTV打工,也在小吃店卖过煎饼,呆在学校并不能让自己更快乐,厌学成为退学的理由。学弟学妹因为没考上高中,读职校而遭受父母的轻视,故而陷入自我怀疑,变得敏感、自卑。这样的案例尽管是少数,但教育质量和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成为职业教育中的软肋。
当年入职校后,胡兵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许是来自天然的兴趣,开启职校生活后,我又重新对学习有了动力。”回到胡兵延庆的家,一摞红色的荣誉证书,各种竞赛的奖牌和活动纪念章,还有堆起的书本和笔记,书桌上的备忘录写着一串当月的待办事项。他喜欢做事高效且有逻辑,这样可以让头脑保持清醒,长年累月下来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复盘初中时代,“那时候读书要是这么有方法,也不至于上职校,是吧?可是初中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也许我的能力只能到那里了。”
电脑里放着学校的网课,胡兵伏案电脑前,不停地记着笔记,发出沙沙的声响。家里总是胡兵一个人,父母在景区开了个小饭店早出晚归,平日学习全靠自律。临近晌午,胡兵起身前往父母开的饭店吃饭,担心忘记下午的网课打卡,他开了手机闹钟提醒。“没有时间规划就没有安全感。” 对于未来的就业,同样如此。
比胡兵小半岁的外甥女洋洋和他就读于同校同专业,明年面临毕业,有种莫名的焦虑,面对稳定却一成不变的工作,她没能像胡兵一样坚定。“十五六岁就要选(专业),那个年龄能懂些啥?”职校能给毕业生带来更匹配的工作,也给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带来了局限。“马上毕业步入社会了,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其实洋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她在手机里下载了兼职app,里面有各种视频剪辑的课程,闲暇时学习剪辑,觉得这比自己的专业更有趣,但她不敢放弃稳定的就业,去选择一份重头再来的行业。
原本胡兵有专科升本科的机会,即贯通“3+2+2”的模式,他犹豫再三选择放弃。“读完本科不一定能像现在这样进学校推荐的单位。” 同样面对“专升本”的问题,洋洋觉得“本科就业阶层更高,而自己也会更有底气。”但他们都清楚,面对一年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加上当下的就业形势,摆在现实面前唯有求稳就业。洋洋的诉求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只能告诫自己“当下拿稳饭碗最重要。”
胡兵和他的同学们曾经对未来的不确定抱有一丝担忧,“常年重复同样的工作会不会感到乏味?未来会不会被取代?以后想赚更多钱但其他的也不会怎么办?”至少当下的道路是清晰的,进入地铁工作体系,先从站务员开始,就努力朝着督导员、站长,一步步前进,把未来的焦虑化为更具体的目标。
中专大专被认可被尊重还是在胡兵还未出生的八九十年代,被贴了十几年的标签,职校又迎来了新的春天。胡兵望向村后的山头,漫山遍野的山花迎着骄阳开满了枝头。(来源: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