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两周前的核酸记录就行了?《解除隔离医学证明》也可查“历史有阳”

发布日期: 2022-07-22
来源网站:www.yicai.com
作者:
主题分类:
内容类型:
关键词:证明, 医学, 数据, 人员, 电子版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
地点: 上海市, 四川省

相关议题:新冠肺炎

  • 电子版《解除隔离医学证明》在技术上存在无法证明时效的问题,给康复者带来了困扰。
  • 该证明的存在还误伤到了曾经“假阳”人员,使得他们在核酸检测时需要额外的单管检测。
  • 个人查询通道只是个人查询通道,与随申办个人账号绑定,用户仅可查询自己的信息,但后台管理系统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隐患。
  • 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对敏感字段进行加密存储,设计合理的用户权限系统,对后台人员的权限进行有效控制,保护用户的关键数据。
  • 康复者和感染者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接纳,而不是被加诸“历史有阳”的“罪名”,排斥、歧视、侵害或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7月21日,第一财经报道了“上海成都两周前的核酸记录查不到了”的信息,用技术手段来保护隐私是一种进步,但对于阳性康复者来说,技术层面还需要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曾经经历过方舱隔离的居民,在“随申办”上的搜索栏里输入“解除隔离医学证明”,还是可以查出曾经有过被集中隔离的经历。

曾经出舱的人员展示出的页面显示,“居家健康监测期满3个月内不纳入社区筛查对象。”“按照愿检尽检原则,如无症状,您可以自行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时请出具本证明(或手机照片),按单人单管进行监测。”

电子版《解除隔离医学证明》本来是电子政务中的便民产物。由于核酸码会对出舱人员进行单独标记,因此出舱市民在做核酸检测时的流程与一般居民有所不同。出舱、出院人员,在完成居家健康监测后3个月内,不纳入社区筛查,因此在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时,需要凭纸质版或电子版的《解除隔离医学证明》进行单人单管检测。

5月份,有市民曾表示,由于不慎丢失了纸质版的解除隔离医学证明,无法在社区外的常态化监测点完成核酸监测。还曾有市民表示,由于自己出舱的纸质证明没有盖章,在保险理赔时被保险公司拒赔了。5月28日的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表示,出院、出舱人员的电子版《解除隔离医学证明》,现在可以在“随申办”移动端搜索“解除隔离医学证明”申领查看。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曾感染过病毒的居民恢复健康,这一出于便民考虑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成为了他们的一块心病。

此外,这个证明的存在还误伤到了曾经“假阳”人员。一位微博网友表示,自己曾经在4月份被误诊为阳性,后果就是现在每次都被要求必须做单管核酸,12345的回复称原因是因为她有解除隔离证明。

不仅如此,这个解除隔离医学证明在技术上还存在无法证明时效的问题。一位4月18日从方舱出来的居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这个证明并不显示是什么时候解除隔离的,这给他带来了困扰。“7月20日,我去做核酸检测的时候,依然不能通过扫核酸码进行,没办法证明已经我解除隔离满3个月了。”

一位从事健康大数据工作的专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解除隔离医院证明”是一个现实的需要,当前提供的电子版形式确实便民了很多。“但信息的打通也存在安全隐患,如系统的授权是否合理,数据是否脱敏加密存储,都可能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做一些技术性处理,让这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仅能自己查看使用,而不是外部的人都可以点进去查看。”

他进一步解释称,在随申办上,这些个人查询通道只是个人查询通道,与随申办个人账号绑定,用户仅可查询自己的信息,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信息的扩大,满足基本数据隐私要求的。但由于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查看所有信息的,如何对后台数据实施有效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人士表示,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做法是可控的,一是要根据网络安全法、密码法、个人数据保护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对敏感字段进行加密存储,如身份证隐藏部分字段等;二是要设计合理的用户权限系统,对后台人员的权限进行有效控制,保护用户的关键数据。“从制度层面来说,需要先定岗定责,然后制定相应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进一步有效保护数据安全。”他补充说。

无论是正在遭遇新冠病毒侵袭的个人,还是曾经感染新冠病毒的个人,他们都是新冠病毒的受害者,而非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社会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接纳他们,而不是对他们加诸“历史有阳”的“罪名”,排斥他们、歧视他们、侵害甚至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

不得入场的人员中,第6类为“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在随访或医学观察期内的人员”。

BA.4/5比BA.2更具增长优势,R0值可能达到18.6。这比人类迄今为止最具传染性的疾病麻疹的传播率更快,麻疹病毒的R0值约为15。

编辑 删除 返回